“不妄议他人外表”“拒绝开黄腔、不造谣”……在广东一所中学的初一班级,几十张匿名纸条悄然汇集,写满了孩子们真诚而细腻的期待。这场由“00后”班主任杨献发起的“班规共创”活动,不经意间走红网络。“学生的视角跟老师不同,我想听见他们真实的声音。”杨献这样解释她的初衷。(9月11日《三湘都市报》)
真正有生命力的规则,应是师生“双向奔赴”的成果。“不搞小团体”“不讲不尊重异性的笑话”……这些由学生亲手写下的条款,藏着他们真实的感受。也许有人曾因身材被调侃而自卑,有人因小团体而感受过孤立。孩子们提出的,其实是他们对“被尊重”的深切渴望。这些条款之所以有力,正因为它们来自真实的情感体验,也更容易被集体认同和遵守。
杨献老师的做法,也折射出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从“管理”走向“共建”。她通过匿名征集、集体表决、动态优化等方式,将制定规则的权利真正交还学生。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实践带来了切实的改变,集合迟到减少,午休纪律转好,有学生感叹“理想的初中生活就应该是这样”。规则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为一份有温度的共同约定。
虽然这份班规目前仍“不完美”,但正因如此,它显得更加真实和可贵。它不急于追求一步到位,而是留出了持续讨论、动态成长的空间。从拒绝“身体羞辱”到抵制谣言,孩子们正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尊重、理解和信任的需要。而教师所做的,是倾听、关爱和引导。
班规走红,无疑是一次启发:当我们愿意弯下腰,真正去听孩子的声音,教育便已经在发生美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