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治理车圈“黑嘴”光“掌嘴”还不够

陈文杰

本文字数:1092

  近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非法牟利、虚假宣传、恶意诋毁……近年来,汽车行业苦网络水军乱象久矣——从恶意解读汽车企业销量波动,攻击汽车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到虚假、不规范测评等方式获取商业利益,要挟车企提供“保护费”,再到组织、操纵网络水军、“黑公关”“黑嘴”及“饭圈”粉丝,打“口水战”恶意抹黑竞争对手,可谓劣迹斑斑。本次专项行动剑指车圈“毒瘤”,让人拍手称快之余,也引人深思:“毒瘤”由来已久,为何屡禁不止,且反复生长?

  要厘清这一问题,不妨先探究这些“毒瘤”的根源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谈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时一语道破:“产业非理性竞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可见,这些乱象表面上看是网络水军、“黑嘴”等黑色产业链推波助澜,实则源于行业无序竞争的深层问题。

  事实上,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因无序竞争,已然走进“增收不增利”的死胡同。有数据统计,2025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制造业利润下滑至3.9%,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这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

  面对这一形势,今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部委及行业组织密集发声,旗帜鲜明地反对“内卷式”竞争。7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从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到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再到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打出组合拳遏制无序竞争。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无疑是对前期治理的深化拓展,更精准聚焦行业乱象“重灾区”——网络空间。

  整治车圈“网络黑嘴”,不光要重重“掌嘴”,更要揪出幕后“投喂者”。现实中,“黑嘴”之所以屡打屡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背后的“金主”不断投喂——一毛钱能买一条“黑评论”,几万元就能造出“黑热搜”。针对这一乱象,《通知》明确要求,既要建立快速处置渠道,依法依约关闭并公开曝光一批参与汽车行业网络乱象的媒体账号,更要深挖网络乱象背后的公关公司、营销公司等代理方团队及购买其服务的汽车企业,依法打击惩治。这既是打蛇七寸之举,更有敲山震虎之意——敦促车企摒弃恶性竞争思维,主动回归以质量、创新为核心的良性发展轨道,自觉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生态。

  “企业、产业的培育可谓千辛万苦,而非理性竞争毁掉一个企业,毁掉一个产业,可谓一夜之间,我们绝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从工信部部长李乐成措辞严厉的表态中,不难感受到鲜明的警示信号与紧迫的治理决心:这恐怕不是一阵风,也不是一场雨,而是一场常抓不懈的持久战。奉劝那些“黑嘴”们,趁早闭嘴吧。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治理车圈“黑嘴”光“掌嘴”还不够 陈文杰2025-09-12 2 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