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布了“颐和园内团城湖旁高大围栏换成低矮围栏”的短视频。视频中,原来高大的围栏不见了,新换的绿色围栏不高,成人站在湖边,观景视线完全不会被障碍物遮挡,湖光山色一览无余。有网友点赞:“真是顺应民心的好事!”(8月28日红星新闻)
栏杆低了,视野宽了,心也更近了。“降低栏杆”的举动,不仅让湖光山色、飞鸟游禽尽收眼底,更让公众看到了公共服务从“管理思维”到“服务思维”的转变。好的公共服务,从不是用“高墙”划清界限,而是在规则与需求间找到平衡,让“便民”与“秩序”并行不悖。
“降栏杆”的背后,是对公众需求的尊重,更是服务意识的升级。退休摄影师曾为“拍鸟排队”发愁,普通游客曾被高栏挡住湖景——这些“小事”,没有被当作“无关紧要的诉求”,反而被景区管理方看在眼里。他们主动走访爱鸟人士、评估改造可行性,最终拿出“矮栏杆+防坠网”的方案:1.2米的高度,既不影响成人观景拍鸟,又能起到安全防护作用;悬挑式防坠网,更是从细节处杜绝了杂物坠入水源的风险。
颐和园此举,也为更多公共空间管理提供了启示。现实中,一些地方仍习惯于“一刀切”:为防破坏就砌高墙,为省管理成本就一关了之,却忽略了公共资源的根本要义是服务于人。真正的现代化治理,要义不在“堵”,而在“疏”;不仅要守住安全与生态底线,更要以灵活、精细、人性化的方式回应公众需求,让城市空间既安全有序,又充满温度。
栏杆可以量出高度,但服务的水平无法用尺子衡量。颐和园降下的不只是栏杆,更是一种姿态;升起的也不仅是视野,更是公共服务的理念与格局。当更多管理单位学会在规则与人本之间寻找平衡,我们城市的公共空间,才能成为更多人可亲近、可体验、可共享的美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