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评论

AI可以虚拟,AI教育要实在

刘硕

本文字数:872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统筹推进中小学和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发展。

  科技的每一次革新,都在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触角的延伸,能写作、懂绘画、会拍片,还可提供情绪价值的AI正悄然改变着公众的生活。一边是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逐鹿”研发;另一边却是公众对相关技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在此背景下,提高全民AI素养,是迫切的现实需要。

  在感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方面,青少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提升AI素养,更要从娃娃抓起。《通知》从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等方面描绘了较为完备的发展“蓝图”。接下来,更要聚焦落实环节,化方案为“教案”,让规划从书面走进课堂。

  要消解观念误区。青少年教育培养离不开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发力。当前,部分家长对孩子“触网”行为呈消极态度,甚至有人“闻网色变”。面对这些误解,一方面,加固防沉迷系统。近期《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发布,接下来,全新升级的“未成年人模式”将带来更加严密的“防沉迷”守护,或可降低家长的担忧。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也要做好“答疑”工作。可通过家长会、家校共建平台等渠道,引导家长正确认识AI技术。

  要完善队伍建设。当前不少研究都聚焦在“AI+教育”的应用上,而在“AI素养培育”“青少年AI素养提升”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对此,高校要在学科建设上发力。比如,推动AI与教育学等专业的交叉融合,为AI教育培育更多复合型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同时,各中小学校也要加快AI教育的梯队建设,吸纳更多AI专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推出适配于中小学生的AI教学内容。

  要丰富多元形式。必须认识到,不同于传统学科,AI技术具备更新快、迭代强的特性。面对不断“上新”的技术产品,AI教育也要尽可能追上潮流。对此,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与当地相关企业、机构等开展合作,让专业研究员进课堂或搭建校外研学基地,通过专业人士的讲解,让孩子们感受前沿技术的魅力,进而在心中埋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6AI可以虚拟,AI教育要实在 刘硕2024-12-05 2 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