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广东

古村深藏清代抗倭名将故居

曹菁

本文字数:1716

古村里的碉楼

  战魂已逝故居存,铁血英风梦里温。在英德的北江河畔,有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黎溪镇松岗围村。这里不仅山清水秀,还隐藏着一位清代“建威将军”、台湾总兵吴光亮的故居,如今,这里已成为清远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不时有游客慕名而来,寻访这位历史名人的事迹和精神。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由抗倭名将吴光亮出资重建

  新铺设的柏油公路沿着山间蜿蜒穿行,驱车一路前行,所见都是稻田、果园、冬瓜菜地和整齐的农房,展现出新农村的勃勃生机。由于交通的改善,现在从市区到深山中的松岗围村也不再有舟车劳顿之感,更像是一次轻松惬意的郊区休闲之旅。

  松岗围村又名松岗古寨,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先祖吴万贯从英德市石灰铺镇枫树映迁徙到此开基建村,距今已有 380多年历史。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抗倭名将吴光亮出资重建,村中的广场竖立着一块清光绪七年(1881年)造立的“功勋碑”,上面详细记录了吴光亮的朝廷嘉奖、捐资抚慰病亡战士等事迹善举。

  据了解,吴光亮是英德黎溪人,早年投军,屡有升迁。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奉命赴台湾,统领“开山抚番”事务。光绪元年(1875年),擢记名提督。三年出任台湾镇总兵。治台20余年,颇有政绩。督办开通的八通关古道是台湾岛第一条东西“横贯公路”,现为台湾一级古迹。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吴光亮奉命赴台抵抗入侵倭寇,与倭寇血战数月,终因援军不至而被迫撤离。他曾被授予“建威将军”“诚勇巴图鲁”等称号,其事迹在台湾影响甚广,被收录入《台湾先贤先烈专辑》,并出版发行《吴光亮传》。

  古寨中保留有一些古砖墙和碉楼遗址。这些古砖墙以灰砂垒砌而成,虽然历经风雨,但仍能看出当年的坚固。而碉楼遗址则展示了过去的防御建筑特色,它们曾经是村民们抵御外敌、保护家园的重要设施。围屋居中,是吴光亮的故居,这是主围屋,其建筑更是别具一格。大门从外到内设置三层,分别由矮门、横栓门和木板门组成,具有广州西关大屋门的风格。进入屋内,一座四柱的会客厅令人眼前一亮。主墙迎面是一副对联“霁月光风永享升平盛世,轩明亮阁安居乐业宏基”,笔力苍劲,气势不凡,既嵌入了吴光亮的名字,又概括了建筑的风格特点。厅内的布置尽显当年的气派,四周的木质屏风和镂空花窗精致典雅,刻有“福禄寿”“三多堂”等字样,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昌盛。

  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据悉,村中现保存较完好的6座民居围屋,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这6座围屋为传统民居风格,坐北向南,并排而列,结构相似。各围屋独立设置大门,围屋之间设有小门,以街巷分隔,内设侧门,围屋与围屋之间相通,组成村落。围屋均为三进,四门归厅布局,内设2个天井,四水归源。墙体以灰砂垒砌而成,青砖压顶,白瓦盖面,雕梁画栋,龙船式栋面。檐下内外以诗画装饰,色彩鲜艳。

  在围屋的东面,是吴光亮出资建造的松岗书房。这座书房建于清光绪六年,占地面积约 2000平方米。它为传统的“四点金”围屋结构,坐北向南,建筑设计、结构及建筑材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在抗倭名将吴光亮的纪念馆前,地上摆放着两块石头,村民吴祖西介绍称,这是练武石,吴光亮在松岗围村内办学,私塾不仅要求学生学文,还要学武强壮体魄。

  松岗围村不仅有着独特的建筑风貌,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抗倭名将吴光亮的故里也为这个古寨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近年来,广东省有关部门拨专款用于启动吴光亮故居古建筑群修缮,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先后投入1500万元对古村进行改造,当地也搞起了生态旅游,帮扶部门给村民现住房的外立面进行了装修,兴建了公共厕所、篮球场、民宿等设施,2019年,古村通过了省文物专家的竣工验收。2020年底,吴光亮故居被评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如今,吴光亮故居改造项目已建成落地,建有吴光亮台湾史迹馆、铜像广场、松山书屋古建筑群、古代军用遗址公园等宣教功能平台,成为地方发展文旅的宝贵财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广东 A10古村深藏清代抗倭名将故居 曹菁2024-09-13 2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