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前夕,团中山市委准备了2000份“思乡礼盒”,寄给外出求学的中山学子。记者了解到,团中山市委推出的“中山挂住你”活动,吸引了近3000人报名,近年来团中山市委以“雏鹰归巢”为品牌统领,积极构建“思乡、探乡、返乡”在外青年回乡返乡机制,推动形成了“离乡念乡,知乡爱乡,返乡建乡”的浓厚氛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姜永涛 通讯员蔡刘建
礼盒内是中山生产的明星产品
记者昨天从团中山市委了解到,寄给前往各地求学中山学子的“思乡礼盒”正在陆续发出。“我们今年准备了2000份思乡礼盒,活动推出后有近3000人报名,超过100人留言表达对中山的热爱和思念。” 中山市青少年社会工作指导中心主任蔡刘建介绍,中山市每年有超过1万名学子到市外就读大学。如何让这些学子身在异乡仍然能感受家乡的味道和进步?团中山市委5年来连续推出“中山挂住你”活动,联系服务青年人才近20000人,寄出中山“思乡礼盒”8000份。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寄出的2000份“思乡礼盒”覆盖内地以及香港和澳门等500余所高校,今年的活动还首次延伸到国外高校的中山青年学子以及首批“校园青年人才合伙人(安居推介官)”。
记者看到,在“思乡礼盒”当中,有中山近期发展的情况介绍,还有中山本地生产的明星产品。“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他们用的一些名优产品,实际上就是出自中山。”蔡刘建说,思乡礼盒设计的初衷,就是要浓缩中山的“制造之美”“中山温度”“品质生活”,传递中山市委对中山在外青年人才的挂念关怀,力促中山青年学子实现从“想家”到“想回家”,毕业后“回到家”的三部曲。
学子可做城市推荐官
记者了解到,团中山市委还在外出的学子当中培养“校园青年人才合伙人(安居推介官)”,让外出求学的学子,成为中山的形象代言人、城市推荐官,以此解决由于联系和服务在外青年不够紧密,使得在外青年对家乡发展变化不熟悉,在外青年对家乡实践就业政策项目不了解等“信息差”导致的本土青年人才回不来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培养对象重点从以下两类群体中产生:一是海内外重点高校学子(含在校生和择业期内未就业的毕业生)。省外主要面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中山籍学子。二是海内外中山籍优秀青年人才。包括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教育工作者及有意愿积极支持育才引才的各界优秀青年等。
蔡刘建介绍,一般会由“校园青年人才合伙人(安居推介官)”牵头建立本校中山籍大学生微信群、QQ群,积极转发推送介绍中山市市情(含人才安居政策)、创新创业政策、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等,提升中山城市发展和人才政策知晓度,促使周围的师生朋友对中山关注了解,尽可能多地联系同城同校的中山籍大学生加入异地青年人才联络处,收集了解重点大学生群体的实习求职需求信息,协助引荐海内外博士等重点群体人才信息。
此外,“校园青年人才合伙人(安居推介官)”还可以组织引导学校学生参与中山市组织的各类青年引才活动,在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本校中山籍大学生开展中秋迎新会、专业就业交流会等;组织寒暑假返乡大学生积极参与“雏鹰归巢”“青春之眼”“爱家乡研学”等活动,寒暑期也可邀请同城同校师生团队到中山开展实践或求职,推荐人才入住市级人才房。
让青年感受到被需要
记者看到,思乡礼盒里面还有一个精心编辑的小册子,里面有中山名优企业的介绍和人力资源负责人手机号码,甚至还有中山生产的优质产品介绍、中山吸引人才的一些政策说明等。
蔡刘建告诉记者,“中山挂住你”可以理解为一个青年人才主题活动,旨在把对青年人才的关心关爱转化成聚焦青年就业创业需求和关切,体现关爱青年人才温度。一是搭建本土企业和中山学子沟通的桥梁,广泛宣传新“中山十大舰队”产业体系的重点企业资讯以及招聘岗位信息,向广大中山青年宣传“中山制造”,为中山优质的企业宣传,既为企业招才引智,也为青年返回家乡就业提供更多机会。二是广泛进行城市发展环境推介,积极向中山学子传导中山正抢抓深中通道通车后进入“大桥经济”重大发展机遇,在机制、政策、项目、就业、交友、安居、生活等各方面为青年创造更多利好。三是及时传递人才政策利好信息,将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等有关人才政策、青年回乡创业就业资助等信息,整理成册印发给中山学子,做好青年人才政策的宣讲员和引路人。
学子感言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朋友对中山产生兴趣并萌生回乡发展的愿望。许多人通过这些活动获取了成长成才的资讯和资源,也逐渐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正向反馈让我深感欣喜,同时也让我更有动力为家乡的宣传推广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江映瑶
我觉得,这个活动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有效凝聚中山市的青年人才,大家都知道了中山市共青团关注人才发展,都知道了中山市有什么本土企业,萌生了毕业回中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通过“雏鹰归巢研学营”参观本土企业后,毕业后就向那个企业投了简历,据我所知该同学现在已经入职了,这个活动在个体身上的意义就是如此。
——重庆邮电大学本科生张嘉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