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学术荣誉还是商业交易?连日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引发质疑。据报道,2022年5月到2024年4月间,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数量足足增长了300%。仅今年,国内就有包括企业家、教授在内的近30人戴上这一头衔。(5月9日澎湃新闻)
是非泛起,众声喧哗。有人质疑该“院士”的含金量,莫非是翻版“克莱登大学”?有人揣测其遴选存在金钱交易,“40万元就可以获得院士头衔”……事件仍在发酵,诸多疑点尚未核实清楚,以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应该明确,仅凭相关方一面之词,无法消除舆论疑虑,必须要以客观真实的调查,回应社会关切。
与此同时,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当我们在质疑“洋院士”的时候,真正质疑的是什么?
在我国,院士的分量毋庸置疑。从大处看,一个院士有时堪比国之重器;往小处说,院士数量多寡直接影响该机构的学术资源、话语权力和综合实力。故而,院士头衔天然有层“金光”,申请人费尽心思,机构院校趋之若鹜。此次事件之所以引发关注,一个由头就是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和媒体发“喜讯”,祝贺自家单位有人当选该“院士”,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官方机构出面站台。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对名利头衔的尊崇、追捧,以及一些机构唯头衔、唯帽子的不良学术生态令人担忧。
学术是求真务实的事业。只有当所有的荣誉称号都回归学术本质,人才的能力才能得到科学评估。换言之,如果学术评价、人才评价机制足够科学,自然不必忧心“克莱登大学”浑水摸鱼。 (庹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