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个别地方建设定位浮夸的文旅项目,希望打造“网红”景点,却因投资中断、违规占地等原因陷入烂尾泥潭,隐没在荒草中、遮蔽在围挡里。(4月28日《瞭望》新闻周刊)
投资动辄几十亿元、规划用地上千亩,最后却搞成了荒草丛生的“半拉子”工程,一些地方“大手笔”项目在立项时有多高调、多风光,收尾就有多惨淡、多凄凉。“形象工程”之所以禁而难绝,绕不开个别地方好大喜功的政绩冲动。
在一些人眼中,地方经济上的“亮点”不足时,就要把目光瞄向那些“短平快”的工程。由于文旅项目看得见、摸得着,是能够快速刷新城市形象的“显功”,哪怕这些项目本身与当地发展水平、财政能力相背离,他们也要倾其所有、积极上马。
央视反腐专题片《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曾披露过一个典型案例,西部某市一位官员在其主政期间不顾当地财政实际承载能力盲目举债,推动兴建了23个旅游项目,其中有16个项目已被所在省列入低效闲置项目。此类名不副实、大而无当的烂尾工程也导致当地新增大笔债务,给当地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后遗症”,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类似案例不仅没能为地方形象增色添彩,反倒浪费大量财力物力,挤占未来发展空间。显然,对工程烂尾,需要整理的不仅仅是项目本身,还有“政绩冲动症”。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