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采访了在广州南沙舢舨洲守卫航标灯塔25年的黄灿明。1月31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他名列其中。
2月24日是农历元宵佳节,在广州南沙舢舨洲灯塔,同妻子简单吃完一顿“团圆饭”后,广州航标处灯守员黄灿明又开始了忙碌——升旗、检查灯器、擦拭太阳能板……25年来,这是他日复一日的工作。他即将在年底退休,这是他在舢舨洲工作岗位上度过的最后一个元宵节,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次为春运站岗。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妍 通讯员桂子霖
在舢舨洲坚守灯塔25年
舢舨洲位于东莞虎门水道和伶仃洋交汇处,广州港主航道由此经过,其上游4海里处便是虎门要塞。舢舨洲东扼广州主航道喇叭口,西望广州南沙新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来有“龙穴之口,虎门之喉”的称谓。舢舨洲上七分岩石、三分茅草,面积约3亩,从远处望过去好像一只小小的舢舨,它也因此而得名。
“周围有很多险滩、暗礁,东面有水深仅8米的大排暗礁,东南方有水深仅10米的三排暗礁。没有灯塔指引,船舶航行非常危险”,黄灿明对附近的水域险情了如指掌。
舢舨洲灯塔于1915年建造。灯塔位于舢舨洲礁岛顶部,塔高13米,灯高31.5米,状似手枪,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顶呈圆锥形,四周墙壁构成一个约5平方米的圆形楼阁,嵌有透明玻璃。内有两架巨大的灯具,在夜间透过玻璃直射四方。
黄灿明对灯塔上的一器一物都如数家珍:“灯塔整体呈乳白色,我们本地人都称其为‘白灯楼’,虽然已有100年的历史,但房屋现在依然坚固,房屋的门窗、铁板等仍然是最初时候的样子。”
1988年,24岁的黄灿明成为深圳蛇口港的一名航标工。1999年,由于原来驻守的灯塔工相继退休,组织安排黄灿明到舢舨洲工作。白天,黄灿明的主要工作是擦拭灯罩、栏杆和太阳能硅片上的灰尘和雾水,清洗电池头、测量电池电压等。在骄阳似火的八月,由于透镜聚光作用,灯罩内气温高达50℃,闷热异常,保养起来非常辛苦。但黄灿明从未退却,而是选择了坚守,这一守便是25年。
2000年,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妻子郭丽珍跟着上了岛,很快就成了黄灿明的得力助手。
一家四代航标人
灯塔二楼墙壁上的一个相框里有着黄灿明一家四代人的照片,向人们讲述着这家人不同寻常的故事——黄灿明祖父在民国时期守护着位于东莞虎门大桥附近的金锁牌灯塔,一守就是30多年;父亲一直在虎门沙角至太平的河道维护灯浮标,为航标事业默默奉献了一辈子。
黄灿明即将于年底退休,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儿子黄登科也主动选择了航标工这个职业——2007年,黄登科通过招考,成为广州航标处蛇口航标管理站的一名航标工,也是黄家第四代航标人。
1月31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黄灿明名列其中,这是他最新获得的一项荣誉,也是最高的一项。这是对他25年如一日默默奉献最大的肯定。但面对荣誉,黄灿明却腼腆地说道:“我也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灯塔始终是要人来守的,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
被亲切地称为“黄岛主”
25年来,黄灿明的坚守和奉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他因此也先后获得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交通行业文明职工标兵”等一系列荣誉,系统内外也因此掀起了向这位先进模范学习的热潮,大家给他起了一个形象又亲切的称号——“黄岛主”。
夜幕降临,黄灿明抬头望向灯塔,航标灯光明亮而闪烁,灯光照向远方的航道,那里船舶如织,一派繁华。
黄灿明指了指远处群山的方向:“山的背面就是我的家,不算很遥远,但也只能望一望,只要能让更多的人能平安回家,我就安心了,舢舨洲也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