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评论

别让骗子给春节添堵

谭敏

本文字数:840

  过年是亲朋好友联络频繁的时刻,一些诈骗分子抓住这个节点,往往借机冒充亲友、老同事、老领导,编造“没钱买票回家”“帮忙充话费”“代买机票”等各种理由借钱进而实施诈骗。近日,国家反诈中心、各地警方和相关部门也相继发布消息,提醒大家增强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2月8日中国新闻网)

  每到年节,不少骗子绞尽脑汁“冲业绩”,玩出各种花式诈骗套路,只等有人中招。有的是老戏码,比如,冒充领导借钱,恭喜你中大奖但领奖要先交税;有的是新招数,比如,今年我国增发一万亿国债的消息传出,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就假借“销售中国国债理财产品”的名义制作了数款诈骗App,企图混淆视听。这也提醒我们,要时刻绷紧反诈这根弦,丝毫松懈不得。尤其是节日期间,心情再好也不能给骗子“发红包”,绝不能让诈骗分子给阖家团圆添堵。

  为什么有人会上当?一是人性使然。很多人就是一念之差,头脑发热,就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美事终于轮到自己了,在泼天的富贵面前,难以保持淡定和理性,被诈骗分子牵着鼻子走;二是防不胜防。随着AI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换脸”“换声”被黑产应用于各种诈骗场景中,加上不少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是怎么被诈骗分子拿到手的。

  如何有效防骗?相关部门要时刻做好“反诈”宣传和提醒,其实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已有很多反诈宣传元素——学校里的宣讲,地铁里的公益广告,手机里推送的各种新骗术、新案例,这些宣传对于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筑牢全民反诈网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科技防诈手段的运用,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与反诈结合起来,挤压骗子的生存空间,让网络诈骗、电信诈骗无处遁形。

  当然,个人也要有定力,拒绝不明来历的诱惑,尤其要听劝,牢记国家反诈中心提醒的几个“不”:陌生人要钱,不转;二维码中奖,不信;异常来电,不接;未知链接,不点;个人信息,不说;不明App,不下;中奖短信,不动心;赚钱内幕,不可能。这样,方能不断增强反诈“免疫力”,为自己设置一道安全门。

  (谭敏)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评论 A8别让骗子给春节添堵 谭敏2024-02-09 2 2024年02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