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闲情

给你寄点啥

杨德振

本文字数:923

  准备在广州过年,湖北老家的亲戚朋友遥相问:“给你寄点啥?”他们的意思是想寄点家乡的东西,原汁原味,以慰我乡愁。我说:“要寄就寄糍粑吧!”

  家乡的糍粑不仅是年味的一种重要具象,更是乡愁寄放的一种载体。吃上家乡黏黏的糍粑,味蕾顷刻间被家乡的谷物唤醒,唇齿间沾满对家乡香甜与绵长的记忆,于是,山高路远、山水阻隔的思乡之情一下子得到了抚慰。

  我小时候是在大别山度过的,村里有“二十八,打糍粑”的说法。我至今对打糍粑的情景印象清晰:左邻右舍的男人合伙抬来一个大石臼,放在稻场中。这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飘散出蒸糯米的香味,彼时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兴奋的时候,因为可以直接吃到蒸熟的糯米团子,还可以听到大人们打糍粑时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欢笑声,声浪一阵高过一阵,童稚声、欢乐声在稻场上飞扬。

  打糍粑一般需要四个人共同完成。大家用树棍子在石臼里捅搅,把里面的糯米捣碎,做成一个大糯米团,四个人用树棍子把糯米团架起来,举高高,撂在门板上。母亲在门板上早已撒上了面粉,接下来,她用手沾上温开水,把糯米团按平,一大块糍粑慢慢成形了。

  摊晾一、两天后,糍粑脱水、干硬了,再用菜刀切开,划成书本那么大齐齐整整的方块形状。父亲挑来清澈、冰冷的井水,倒在一口大缸里,母亲把一块块方形糍粑放进大缸里。到春节,会取出,用糍粑搭配面条、腊肉招待上门拜年的客人。

  那时,家里的糍粑是父母过年时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若客人吃不下那么多糍粑,会“回碗”(剩下的意思),此时就成了我和我妹妹、弟弟大快朵颐的食物。

  后来,我和妹妹、弟弟瞒着父母,悄悄把水缸里待客用的糍粑捞起,放在灶炉里烤,找机会吃。若父母看到我们几个齐齐整整地坐在厨房的灶膛边,帮忙添柴把火,做家务事的“劲头”高涨,便明白我们肯定在灶膛里“捣腾”好吃的东西,也假装不知……这种默契成了我们家特有的一种情趣。

  如今的生活丰衣足食,好吃的东西太多,糍粑再不是什么“稀罕物”,但我对它始终念念不忘,食之不厌,钟爱不止。

  很多人都有相似的体验,对家乡的某种特色物品情有独钟,家乡的亲友也会山长水远地寄过来。我想,这是因为精神上有一种对故土乡情的渴求与依赖,就像糍粑,其绵绵黏性早已把我的身心与故乡的山水、风物永远黏在了一起,穿过时空,一直魂牵梦萦。 

  (杨德振)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闲情 A14给你寄点啥 杨德振2024-02-06 2 2024年02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