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激发“粤味”,提香“年味”

刘硕

本文字数:951

  广州市人大代表林欣建议增加更多富有广州特色的民俗活动,例如舞狮舞龙、锣鼓喧天咚咚响,更添喜气,也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更显年味。(1月17日广州日报客户端)

  一元复始春晖近,又是辞旧迎新时。伴随着农历日期进入腊月,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古往今来,春节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无论远行至何处,除夕夜的团圆饭,总是一年之中的重中之重。然而,近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味珍馐不再是年夜饭的重头戏,新鲜礼物也不再能赢得孩子们“哇声一片”。没了烟花爆竹的硝烟味,少了走街串巷的乡土情,“年似乎越来越没有味道了”相关话题总能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引起诸多网友的共鸣。

  “年味”到底是什么味?正所谓“十里不同俗”,对于这个答案,南北方自然各不相同。单以饮食为例,北方除夕为取谐音“更岁交子”,对包饺子情有独钟;南方除夕偏爱元宵、年糕,软糯香甜间是团圆美满、“年年高”的美好祈愿。而传统的岭南春节,总离不开一路繁花香溢。在广州童谣《行花街》中,“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诉说着广府花街的迷人风情。

  唤起“年记忆”,关键要以“粤”起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世代代凝结而成的风俗文化,深深根植在地方居民的成长基因中。公众对年味的追寻,离不开对乡愁的回味。近年来,从“行花街”进入非遗项目名录,越秀公园灯会盛大回归,水上花市独树一帜……只有擦亮岭南风情的特色招牌,让年俗特色次序点亮,才能勾起本地人的记忆,吸引外地人的驻足。

  挖潜“年经济”,离不开用“新”点睛。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人从父母手中接过“年货采办权”, 在“旧”与“新”的接力中,过年增加更多新玩法。新年旅行、除夕夜场电影、KTV年夜饭……如何赢得新市场?一方面,要让老民俗焕发新活力。比如,将传统非遗项目与潮流IP联名,用跨界合作的方式,助推传统文化打开市场。另一方面,要让服务向前走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机制、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增加旅游配套服务供给……作为“贴心管家”,政府通过前瞻性的部署预判公众需求,才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

  在传统中寻底蕴,在潮流里求增量,用“粤味”给“年味”添香,让更多“广府年味”的盛景从公众回忆里的过去时,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现在时。

  (刘硕)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激发“粤味”,提香“年味” 刘硕2024-01-18 2 2024年01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