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1月3日中国新闻网)
关于美育这个话题,历来的教育大家已讨论过多次。往远了看,孔子主张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来培养人的完整健全人格,他所提倡的诗教、乐教即是一种美育。往近了说,蔡元培先生曾力倡包括美感教育在内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强调“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所谓化美启智、立德树人,美育之意涵大抵如此。不过,定义也好、意义也罢,总归是抽象的。美育教育具体教什么、怎么教,有三个问题很关键。
价值导向,此为其一。开展美育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写写字、跳跳舞、唱唱歌这些技能那么简单,更需要培育看见美的眼睛、滋养发现美的心灵,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由此说来,旨趣培养、情趣陶冶不应只在传统的音乐、美术教学课程中有所体现,更要贯穿在各类课堂教学中以及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成功的美育教学,能够让学生品味书墨丹青“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之美,体悟大千世界、深邃哲思之美,感知数学、物理这样纯自然科学的形式之美、逻辑之美。教育部此番行动指出,要“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
评价机制,此为其二。如何评价学生美育素质、以什么为“指挥棒”也是个重要命题。如上所述,审美活动、艺术活动往往是一种春风化雨、浸润人心的“无用之学”,陶冶的效果怎样、成绩如何,无法像其他科目课程那样有一个特别明晰的考核标准,能够通过具体的分数来检验衡量。事实上,正儿八经地把美育当作一门课程来教,反倒容易违背教学初衷。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多元化教育评价方式,开展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体验性评价至为关键。说到底,过于功利化、技能化的评价倾向要不得,还是要更加注重学生参与艺术鉴赏、体验实践的具体过程,拨亮精神灯火、涵养丰沛灵魂。
资源分配,此为其三。现实中,美育工作推进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博物馆、美术馆等城市常见的文化资源配备不足,基础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师资力量、专业能力等与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提高乡村学校美育质量意义非凡。这就需要我们整合社会资源、优化美育课堂资源共享、提高乡村学校美育教师配比,让美育的种子在广袤的乡村田野进一步生根发芽。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