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吉林大学的学生晒出学校发送的补贴短信,令网友直呼“暖心”。该校考研生王涛(化名)是补助对象之一。他告诉记者,学校给自己银行卡里打了500元,还有困难考研生收到了1000元。(12月17日光明网)
申请困难补助,对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而言向来是个“敏感话题”。学校顾及这些学生的尊严,利用隐性资助的方式偷偷为他们送上考研补贴,可以最大程度呵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了他们的尴尬。在雪中送炭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隐私,这是学校管理理念的一大进步,充分彰显了学校的人文关怀。
送温暖要送得合适周到,背后离不开科学精细的统筹规划。经由前期摸排、调查核实工作,通过大数据比对确定重点经济观察对象后,再行发放补助补贴,吉林大学这种送温暖的方式确实也更容易实现困难学生的精准定位。过往,困难学生在申请补贴资助时,往往需要提交资助申请、开具各种证明材料,流程繁琐、周期过长不说,还可能会给一些别有用心者提供“掺水”操作的空间。而结合大数据分析学生日常消费情况,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勾画出学生的经济情况画像,把补贴真正送到那些最需要的学生手里。
令人欣慰的是,吉林大学的探索并非个案。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也有为困难生充值“暖心饭卡”等举措,且类似行动已实践多年。有这些案例在前,其他高校不妨借鉴效仿,为学生们送上更精确周到、细水长流的温暖。
(傅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