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举行。教育部较往年提前一个月公布考研报名人数:438万,比上年度减少36万,下降约7.6%。这也意味着,2015年以来我国考研报名人数连续8年增长态势就此终止。(12月19日《光明日报》)
一直以来,考研报名人数颇引人关注。前几年,这一数字持续增长,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2022年,报考人数7年平均增长率为15.8%。有人从大学入学就把考研作为目标,有人将考研作为“就业缓冲期”,还有人随大流“跟风”考研……也难怪此前有人预测2024年考研人数将超500万。
此次人数下降,与考公、留学等多样选择的分流有一定关系,但也侧面反映了毕业生们正更为理性地作选择。一方面,越来越多以就业为目标的人意识到,研究生学历给自己带来的“增值”不如想象中多,考虑到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等,其性价比未必有多高。另一方面,“考研”与“读研”是两回事。社交媒体上不乏“上岸”后难以完成科研任务、延毕这样的案例分享。想清楚是要“深造学习”还是只求“一纸文凭”,让毕业生作选择时更为审慎。
但报名人数减少是否意味着“考研热”就此“降温”?未必。考研之“热”,很大原因在于毕业生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就业。而现下情形是,博一个高学历未必能取得理想中的“好”就业。于是不少人转变方向,“考公热”持续“升温”。年轻人如果缺少选择,则可能拥挤在公认“稳定”的道路上。关注数字之外,社会应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毕业生有更多选择,让人生多样出彩。
(皇甫思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