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理论周刊

以强区促镇带村推动广州全域高质量发展

陈翠兰

本文字数:1527

  区域协调发展系列谈

  近日,广州市召开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梳理实施“百千万工程”进展成效,总结交流经验做法,部署下一步工作。

  当前,广州要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必须坚定自觉将“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尤其是在分类推进强区促镇带村,要做到统筹区的优势、镇的特点和村的资源,激发区镇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活力,推进强区促镇带村,把区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枢纽,必须发挥区资源要素重要载体和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的重要作用。加快提升区的能级,立足本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厚筑经济发展盘。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提升区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承载力,提升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让大湾区的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等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当好“一线总指挥”,统筹城乡规划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农田保护、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并根据各镇(街)和村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实行分类施策。对水电气、路网、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完善交通、能源、物流枢纽功能,重点加快推进区连接镇村的道路、交通、物流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镇(街)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也是乡村振兴的增长极。必须加快提速镇域经济跃升,培育建设“千亿镇(街)”。立足各镇(街)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优化提升产业集群,完善产业园区功能配套,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形成一批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镇名品。充分发挥镇(街)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构建城乡良性互促机制,推动镇(街)在产业带动、资源互助、人才联动、社会治理等方面互助互促,实现城乡双向流动。增强镇(街)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加强镇(街)服务规范便利化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构建网络化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广州村域面积约占全市78%,拥有巨量的建设空间、资源空间、市场空间、承载力空间,必须强化村作为发展主体的积极性,激发村发展潜力和后劲。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紧紧围绕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挥各村特色优势,打造优品稻米、绿色蔬菜、水果生鲜、精品花卉、生态畜禽、现代渔业等现代农业产业链,做大做强农业品牌。发挥广州食品工业基础实力较强的优势,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结合广州新乡村示范带建设,积极提升农村环境和景观,打造一批精品民宿,促进休闲观光、研学、科普、康养、会展等新业态发展,释放农村增长潜力。加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支持各地以村集体全资、控股、参股和多村抱团等形式成立强村公司,提升集体经济运营的市场化水平。引入乡村职业经理人,由“乡村CEO”组建团队进行公司化运营乡村产业资源,推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乡村,乡贤回农村,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副研究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A13以强区促镇带村推动广州全域高质量发展 陈翠兰2023-12-19 2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