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新知
“十三五”阶段,湾区产业升级提速和科技创新增质的种种迹象充分表明,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正在撑起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脊梁”。然而,广深港澳科创走廊要实现高质量融通发展,协同创新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那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区域大多呈现“廊带”特征,著名的“廊带”区域包括美国加州101公路(硅谷)、日本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等,其发展经验都具有融通的特性。所谓“融通”,既是廊带的区位特点和独特优势,也是廊带在区域场域中博采众长、多元互构的固有现象。而协同创新,体现为依托不同城市的特点与优势,在突破传统行政管理区划的基础上,以明确统一的发展目标与管理机制,并以联动协同的方式实现区域内资源的良性流动,为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正因如此,协同创新是廊带区域融通发展关键中的关键。
未来,在聚焦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三个协同创新”,是大力提升廊带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与水平的具体思路,也是助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融通发展的发力点之一。
加强跨境跨城市的协同创新
当下,“融合发展”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应有之义。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特殊性,如何构建跨境协同创新机制和网络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是推进粤港澳融合发展进程中需要三地合力推进的重点。
在跨境协同创新方面,可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试点来摸索规律和总结模式。总体上,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跨境协同创新,不是简单的跨区域、跨组织和跨领域合作,而必须立足中国特定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和粤港澳区域环境的特殊性,构建中国特色的“一国两制”跨境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推动广深港澳科创廊带区域内经济、制度、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全方位融合发展,更好地支持港澳融入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创新大局。
在跨城市协同创新方面,重在立足节点城市优势和特点,形成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具体来说,区域内各城市应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错位发展,协同互补。如,可将香港的金融资本优势与广州、深圳等地的产业优势相结合,依托穗港科技合作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等重点创新平台,加强走廊内地各地市与港澳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支持港澳科技创新成果到内地转化应用,深化内地与港澳协同创新发展层次,协同港澳推进创新资源在走廊集聚成势。
加强跨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发展,须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的科技创新阶梯规律。
一要提升科学发现水平。从根本上讲,要增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研究发现,广深港澳各城市的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均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和能力。香港和澳门可以通过提高科技转化能力来刺激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而广州和深圳的高校则更强调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在这方面,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打造大学共同研究中心。也可在科创走廊区域内进一步增加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实力。
二要大力助推科学发现向技术发明转化。在此阶段,需要企业的强力介入,助推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此方面,可探索与港澳合作出资设立粤港澳科技创新联合基金,专门资助粤港澳三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技转化项目,简化科研资金跨境拨付手续,支持粤港澳三地科研机构和企业主体直接开展合作。
三要深入推进科技转化向产业发展和产业生态优化迈进。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通过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活动等发展成新产业。在此基础上,再持续不断优化新产业的生态。一方面要发挥科创走廊众多众创空间、孵化器和科技产业园区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服务云平台,线下和线上协同发力,营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以保障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跨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
有效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是有力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充分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有利于湾区提升创新链价值链主导权、增强湾区内产业链供应链稳健性。科创走廊区域内拥有良好的科创资源和科创环境,极利于产业群落的形成和发展。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例,全国目前有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而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区域内就有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因此,在科创廊带区域内,应强调产业群落生态开放,以此加强跨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
在数字经济条件下,产业群落内的大企业往往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供给者和运营者,为中小企业重塑商业模式、重构商业场景和实现数字创业提供有效的数字化支撑,大中小企业融通关系发展为大企业赋能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支撑大企业、中小企业之间差异化竞争的复杂关系网络。
在此种产业群落生态背景下,一方面,大企业要有所作为。大企业可以通过更好地开放应用场景、提出技术需求、搭建共性平台等方式,向具备提供产业生态“公共品”功能的生态主导型企业转变,推动中小企业在开放创新生态方面形成默契。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有所跟进。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主动融入大企业重大项目的“揭榜挂帅”,围绕细分领域打造“专精特新”,发挥自身在产业链升级和供应链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张延平系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罗勇根系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级社科课题(22BGL041)、广州市社科课题(2022GZYB2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