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厦门、成都等地纷纷下发通知,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强制要求,引起广泛关注。
“早该如此”“终于解脱了”……消息一出,很多家长如释重负,网络上一片欢呼。何至于此?原来,安全教育平台意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教育水平,可在实践中逐渐跑偏、变味,出现了“只打卡不学习”“学生不学家长学”等现象。换言之,学习打卡已沦为形式主义,令人苦不堪言。
取消强制打卡,无疑是一种纠偏。家长从疲于应付中抽身而出,老师也减轻了额外负担;且从各地的通知来看,有破有立,在“叫停”的同时还有补位举措,有助于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一举多得,值得点赞。不过在为其叫好之余,至少还有两点值得深思。
一者,追根溯源。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上安全教育平台学习,本是好事一桩,那何以演化为形式主义?从各地通知中可窥见一斑。一些地方将其纳入年度学校安全目标责任管理考核指标的扣分项目,在“扣分”的高压之下,学校、老师不得不祭出“强制”这一利器,甚至不惜点名、“通报”,重“打卡”而非实效,重排名而非教育本身,形式主义由此而生。深入反思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或将对更多工作有启示意义。
二者,举一反三。安全教育平台学习打卡“落下帷幕”,但必须承认,它也只是形式主义的一种。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不妨举一反三,主动对一些摊派性质的任务要求进行梳理和规范,让形式主义少一点、再少一点。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