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聊聊旅游。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旅游,一个让人心动的词汇。它总是和放松、休闲、美食、娱乐、新奇、震撼等联系在一起,令无数人心驰神往。
站在发展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旅游业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赛道,俨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谁能在这一赛场赢得人气,城市发展就更有底气。
最近,旅游行业再迎利好。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提升计划》),旨在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
今年以来,国内旅游业强势反弹、全面复苏。根据抽样调查统计结果,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36.74亿,同比增长75.5%;居民国内出游总花费3.6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4%。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的数据更是抢眼:8.26亿国内出游人次,7500多亿元国内旅游收入,均超出2019年同期水平。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以广州来看——城市地标人山人海,热门商圈人头攒动,演唱会一票难求,美食店大排长龙……从春节、“五一”一路旺到暑期、国庆假期。根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7.8%,文化艺术业、游乐园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2.7%和2.3倍。全面复苏,确实如此。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加快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正是《提升计划》的题中之义。
具体如何提升?至少有三个方面颇为关键。
其一,丰富供给。“供给”,说白了就是客人来了如何“招待”。近年来,广州频频入选“十大旅游向往之城”等各类榜单,与优质的旅游产品供给直接相关。从花城看花、“食在广州”到岭南风情、千年商都、演出“井喷”,丰富的旅游产品是广州游的重要竞争力。接下来,研学、银发、冰雪、海洋、邮轮、探险、观星、城市漫步……不妨进一步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深入推进“旅游+”和“+旅游”,特别是深耕美食、赛事、演艺等名片,不断培育新业态、新场景、新空间,为各地游客奉上更丰盛、更别致的文旅“小吃”、大餐。
其二,优化环境。旅游是一种体验。体验的好与坏,很主观,但很关键。有人曾用4个“什么”来概括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游客喜欢什么就提供什么,不喜欢什么就改正什么。切实站在游客的角度,从细处、小处着眼,提高全链条、全流程服务质量,才能让游客于游目骋怀中提升旅游获得感。对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综合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可探索设立旅游服务质量奖,遴选发布优秀旅游服务质量典型案例;借鉴外地经验,建立旅游消费投诉先行赔付、无理由退货制度……以“绣花”功夫培育旅游服务质量品牌,让广州游成为品质、安心的代名词。
其三,强化推广。《提升计划》将加强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列为主要任务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近年来,广州持续举办“广州欢迎您”等系列活动,吸引八方游客,取得良好反响。接下来,仍需在城市旅游宣传上加码,加强旅游形象推广,探索打造城市“人设”,强化跨区域合作,让广州游的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进一步凸显。
旅游消费的滚滚热潮,是经济动能澎湃的生动注脚。继续丰富产品供给、优化旅游环境、加强宣传推广,必将进一步增强广州旅游吸引力、产业竞争力,激发更加强劲的旅游消费势能。
(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