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教育周刊

体教育人躬耕五十载

“冠军的摇篮”建校50周年

林霞虹、蓝润

本文字数:1586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图由学校提供)

  杨景辉、杨维、张洁雯、杨伊琳、雷声、张雁全、陈艾森、刘诗雯、樊振东、全红婵……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些让国人骄傲的奥运冠军,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母校——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今天,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迎来成立50周年庆。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源自1973年成立的广州市中心业余体育学校,历经广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广州市伟伦体育运动学校两个阶段,2004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建校50年来,学校共培养输送了奥运冠军10名、世界冠军37名,亚洲冠军201人次、全国冠军897人次,是广州市竞技体育及体育教育主要的发展载体,被称为“一流学校,冠军摇篮”。

  文/林霞虹、蓝润

  50年前开办广州市中心业余体校

  1973年11月15日,广州市中心业余体校在原广州市第56中学的基础上建成。学校位于广州市东北的白云山麓瘦狗岭山下,实行训练、学习、食宿“三集中”管理,以“向体育专业队伍输送后备力量”为任务。建校之初,学校仅有4栋教室和宿舍,1个小型足球场,1个兼作羽毛球训练和开会使用的小礼堂,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这期间,陆续组建了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游泳七个运动队。20世纪70年代后期,学校培养了第一批体育后备人才,在体坛上崭露头角。

  1985年12月24日,为解决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的矛盾,学校更名为广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升格成中等专业学校。这个时期,学校涌现出辛传铿、张法、傅汉洵等一批技术造诣很高的教练员,培育了大批蜚声中外的体坛精英,竞技人才输送率高达25%,学校逐渐声名远播。

  深入探索“校队合一”办学体制

  1995年10月,学校迁址至天河区长湴村。新校区占地面积7.6万多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香港恒生银行原董事长利国伟、易海伦夫妇捐资4000万港元用于建校和设立基金,学校因此更名为广州市伟伦体育运动学校。

  1996年3月,伟伦体校合并市体工队后,逐年增加运动项目,最多时达29个体育项目。十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为广州市体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因如此,学校被誉为“一流学校、冠军摇篮”。

  “体教结合”助运动员茁壮成长

  随着形势的发展,2004年3月学校正式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所体育高职院校。

  同期,学校竞技体育继续高歌猛进。2004年第28届夏季奥运会上,学院培养输送的杨维、张洁雯获得羽毛球双打金牌、杨景辉和队友合作获得男子双人十米跳台跳水金牌。在之后的2008年、2012年、2016年三届奥运会,学院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共取得了6金1银4铜的优异成绩。2020东京奥运会,学院培养输送运动员8人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名单,获得2金3银1铜,助力“三大球项目”取得奥运会历史性突破。

  学院积极探索并实践了从初等、中等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十四年一贯制”(九年义务教育+“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运动员学生茁壮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学院目前已成为全国18所体育职业院校中仅有的两所省级示范院校之一,连续2年高职“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排名全省同类院校第一,连续3年在GDI高职高专排行榜全国体职院校位列前茅。形成运动训练、休闲体育、体育保健与康复3个体育特色专业群,其中运动训练为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年来,高职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国际级奖项20人次、国家级奖项321人次、省级奖项500人次、市级奖项149人次。

  学院院长李国平说:“学院发展定位不‘求大求全’,而‘求精求特’,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运动员就业转型的需求以及广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站在建校50周年的新起点,学院将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助力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继续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专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教育周刊 A20“冠军的摇篮”建校50周年 林霞虹、蓝润2023-11-15 2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