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美术·闲情

方楚雄、林淑然: 艺术创作应该是有温度、有感情的

陈运成 鲍一如

本文字数:2870

《尼亚加拉大瀑布》 纸本设色 林淑然

《花间兔语》 纸本设色 方楚雄

《安大略湖之夏 》 纸本设色 方楚雄

《红掌清波》 纸本设色 林淑然

《生肖之首》 纸本设色 方楚雄

  “咫尺天趣——方楚雄林淑然作品展”于近日在十香园纪念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方楚雄、林淑然作品80多件,展现了这对画坛伉俪多年来在花鸟画方面的探索和域外写生之行的印记。

  方楚雄在花鸟画创作及教学领域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早年师从岭东名家,后在广州美术学院接受系统训练。他的艺术之路得益于传统师徒相授与现代学院教学的兼容并蓄。林淑然出身书香世家,入读广州美院接受严格的学院派训练,师从黎雄才、杨之光、王肇民、陈金章等名家,有着扎实的笔墨功底。“师徒相授”的教育模式一度在中国书画传承中占据主流地位,“十香园”作为师徒制传承模式的典型案例,它很好地诠释了师承有序这一特征。这次展览以现代美术展览的方式呈现方楚雄和林淑然的艺术世界,也是对这种师承有序这一特征重新审视。

  展览期间,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方楚雄林淑然,就艺术创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运成 鲍一如

  如何用中国画笔墨去表现异域风情是一个挑战

  广州日报:恰逢广州美术学院70周年校庆,此次展览在岭南画派的发祥地十香园展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方楚雄:我们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工作、生活了40多年,对海珠区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我们岭南画派的先贤在十香园设馆授徒,培养了大批近代岭南美术人才。而且,广州美术学院选址在海珠区也与十香园有关,海珠区具有浓厚的岭南美术的氛围和人文底蕴。所以,这次我们两个人的联展能够在十香园展出很有意义。

  广州日报:这次展览展出了很多表现国外异域风情的作品,请问用中国传统的笔墨表现异域风情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林淑然:这次展览分两部分,一楼是文心逸趣,主要是花鸟画为主;二楼是异域风情,主要是去北美采风时的写生和创作。在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我们第一次见到如此壮观的场景,把船直接开到瀑布下面去感受那种雄伟的气势,但如何用中国画笔墨去表现确实是一个挑战。我们在各国博物馆参观时,西方绘画大师的表现方法和色彩修养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观察和表现异国风情时就会自觉地运用上去。当我们看到蓝天白云、教堂古堡激发我们打破传统技法,用中国画的线条结合色彩元素,在表现上更多的是在色彩上的突破。我在画《尼亚加拉大瀑布》时就反复琢磨,既要表现那种水的流动,又要保留国画的用笔,又要有一些大小面积的色块渗透其中形成画面的构成,这种探索虽然艰辛,但作品最后呈现与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国画山水具有不同的感觉,也觉得欣慰。

  如果只是重复就不能成为艺术,艺术应该有它独特性

  广州日报:您长期进行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探索,当面对西方景观时,有没有新的艺术思考?

  方楚雄:今年我们到纽约,两个人踩着单车到处去写生,还去了大都会博物馆参观。他们的博物馆收藏很多包括古典、近现代到当代的艺术品。了解现代艺术各种各样新的艺术理念、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我感觉经典艺术品还是有艺术魅力、很感人。好的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对社会的反映、对人性的反映能够在不同国界的人群都能得到认可,产生共鸣。异国的风景风物与中国山水不太一样,不能用传统的笔墨语言来表现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新的感受一定要用新的艺术形式来对应,所以这次去画国外景物时,我用很多群青、石青这种很浓烈的颜色去表现。我觉得还是要大胆尝试,艺术家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应该根据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对象来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

  广州日报:作为丹青伉俪,你们在艺术上是否相互借鉴相互启发?还是保持艺术上的独立性?

  林淑然:说一点我的感受,方楚雄几十年的艺术探索,包括他的教学成果,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我很感谢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没有放弃对美术的追求,这么多年来能够结伴同行也是很幸运的。以前工作时画画时间很少,退休后我们经常一起到世界各地写生,讲学、办展览,在画画方面自己感觉有所进步。实话说,在艺术上的看法不是每次都一致的,有争议,各有各的见解,这在我们生活中已是一种常态。但我们俩志趣相投,有共同的追求,画画的过程中有痛苦,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欢乐。我在他的身边画画其实感觉压力很大,我觉得,如果只是重复就不能成为艺术,艺术应该有它独特性,从构图技法到每个人的感觉、修养都不一样,画面呈现的感染力也不一样。

  方楚雄:两人面对同样的题材时会互相影响,要画出自己的个性确实不容易。当我们选择同一个景物写生时,即使是最佳角度,她经常会有意识地避开,重新寻找其他角度,希望画出不太一样的效果和自己的表现方法。

  艺术创作如何把握分寸,关键是艺术家的胆量与学识

  广州日报:你们在画画时会听取对方提出的意见么?

  方楚雄:我的画她是第一观众,她的画我是第一观众,相互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她的眼界挺高的,有时我刚画好,她就提出批评,说得对的,我会接受吸收她所提意见的可取之处。比如我入选第11届全国美展那张作品《喜报丰年》,是我带学生到秦岭写生,看到秋天农民把整个树都挂满了玉米,非常灿烂。回来后就创作了这张大画,我准备把玉米全部双勾填色。当我把画面中间那几串玉米填上金黄色时,她看到了说:打住,感觉很不错了。我真的就停下了,最后其他玉米都是墨色勾勒呈现银灰色的色调与画面中间那串玉米的金黄色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具有特别的艺术魅力。所以,有时候画画要离对象远一点,不能过于真实。

  广州日报:从绘画的经验来看,经常会有这种声音“画得不够”或者“画过了”,您觉得一张好的作品画到什么时候叫停才是最佳的状态?

  方楚雄:艺术有时候强调追求极致。很多画家觉得画面效果也不错但总感觉是还没完成,感觉不够深厚,但没有勇气继续深入。另一方面就是容易画过头了,画得死板了,没有了生气。所以画画要适可而止,在画面保持在生熟之间的感觉时停笔。如何把握分寸,关键在于艺术家的胆量和学识。

  广州日报: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绘画具有一定的冲击,中国画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

  方楚雄:中国画博大精深,有很多优秀传统可以学习,但现代人的审美感受和对美的认识和古人不一样,不可能完全按照传统模式画下去。所以,当下的中国画应该具有当代性,在掌握笔墨的基础上,可以在构图、形式感、色彩上寻求突破。中国画要向前发展,一定要有注入新的血液、新的元素才能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

  林淑然:现在AI技术的确能够模仿中国绘画,而且未来科学的发展我们也不可预测。但我有一点感觉,艺术创作应该是有温度的、有感情的,不是说能够用科学数据的层层叠加就能够创造出思想的高度,机器跟艺术家的创作最大的区别也在于机器缺乏灵动性、生动性的情感表达,机器没有艺术家的冲动、情感和审美,只是依葫芦画瓢。所以,中国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跟时代步伐相结合,并对新一代年轻人教育普及,这才是美育的重要意义。

  艺术家简介

  方楚雄: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林淑然:197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岭南画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二级美术师。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美术·闲情 A6方楚雄、林淑然: 艺术创作应该是有温度、有感情的 陈运成 鲍一如2023-11-12 2 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