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理论周刊

领悟“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

张 浩 鲁杜阳明

本文字数:#article-word-count#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大论断,为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质,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化历史、前途与命运这一全局性、根本性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第二个结合”,切实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第二个结合”锚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愿景

  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必须明确其目标愿景,准确把握这一重大论断的结果指向,回答“要做什么”的问题。

  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交融贯通,促成一种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并且以这种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断攀登新的理论高峰,使其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民族复兴提供助益。

  同样道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表达了既创造过辉煌成就又经历过低谷的中华民族对于重现文明荣光、重塑文明自信的期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美好愿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里从文明样态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内涵,即创造出全新的文明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贡献。从“人类文明新形态”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关于文明形态问题的深化发展,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尽管表述不同,但就其目标指向而言,两者都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并以此为根本目的。

  “第二个结合”厘清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

  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必须从概念本身着手,明晰这一重大论断的丰富内涵,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其一,回应何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了决不能割断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根脉,不能数典忘祖,而是自觉将理论和实践创新深深植根于本国和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和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要任务便是塑造凸显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文明特性,使其以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同西方文明或资本主义文明予以区分,打破长期以来某些人一谈到“文明”就等同于“西方文明”的迷思。

  其二,回应何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现代”。“两个结合”强调在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价值的同时做到观照现实,具备鲜明的问题意识,既不忘本来,更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坚持历史、现在与未来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脱胎于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历程,在本质上是阶段性的具体文明形态,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互为对应。“现代”一词明确标识了新时代所要建设的文明形态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时代方位,要求着眼于当下进行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实践。

  其三,回应何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文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是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反映的科学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历史智慧内容宏富、博大精深,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法宝。“文明”是一个指向更多层面、囊括更多内容的综合性范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在视野和格局上更加与时俱进。

  “第二个结合”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路径

  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必须在部署“过河”任务后解决“桥”与“船”的问题,系统探讨这一重大论断的实践进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立足本国实际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文化逻辑的有机统一,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以“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指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正确理解“结合”的前提在于契合,找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与当前社会实践、当今时代主题的思想共通点、价值契合点;要求正确理解“结合”的本质在于创新,既根植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总体历程,又自觉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要求正确理解“结合”的内生动力在于自信,在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进程中不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文明自信;要求正确理解“结合”的追求在于共赢,既以现实引领历史,又以历史涵养现实,既注重凸显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又强调以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造福整个人类社会;要求正确理解“结合”的领导力量在于党、主体力量在于人民,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个结合”标识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

  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必须树立全局性和战略性视野,深入探讨这一重大论断的价值意蕴,回答“有何意义”的问题。

  首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论述深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既是对过往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又是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必然结果,为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奠定了文化基础,表明我们党在认识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在文化传承中自觉推进文化创新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来推进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面对实践和时代引出的新问题,坚持“两个结合”而提出的重大论断,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其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其中“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有利于赓续古老文明、维持文明更新,确保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牢牢扎根于中华大地,同时能够有效防止文明消亡、文明断裂,避免对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照搬套用。作为“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内嵌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逻辑,是实现民族复兴在文明层面的具体要求。这一艰巨使命的实现与否,将深刻影响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

  最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致力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仁爱、正义、和合、大同的价值理念。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所造就的文明形态,不仅令本国和本民族人民从中获益,更有助于呈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样态,并通过这种实践展现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道路多样性,同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明滋养。

  【作者张浩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鲁杜阳明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D19CYY03)阶段性成果】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A14领悟“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 张 浩 鲁杜阳明2023-10-17 2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