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在社区开展健康科普、参与城市“微更新”设计、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为孩子们开设兴趣课堂……这些社区实践,都是当代大学生从“象牙塔”走向“烟火气”的鲜活案例。今年3月,团中央启动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采取校地共建、支部结对、团员报到、骨干兼职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走进城乡基层、了解社会实际、服务人民群众。(10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是一座桥。
“桥”的那边,集结着一个活力充盈、朝气外扬的“军团”:当代大学生。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从学校到学校、教室到教室,一头埋进书本里,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认知世界,没有多少机会真正走出校门。“纸上得来终觉浅”,一旦进入社会,他们就不难体会到学校课本与“生活教科书”的落差。社区实践计划通过有组织、常态化、就近就便开展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切入“社会肌理”,从“社会大学”中开我眼界、长我见识的机会。以人间“烟火气”磨砺学子“书生气”,助益他们缩短与社会的“磨合期”。
不能不提到,主流之外,还有一些“非主流”大学生。他们晚上像“夜间动物”,龙精虎猛;白天像“软体动物”,软不拉耷;电子游戏玩个不停,焚膏继晷;智能手机贴身携带,一刻不离;上课无精打采,学习得过且过,考试只求不“挂”……社区实践计划提供了一种可能,以“人与人”“面对面”的真实互动,把他们从“王者荣耀”中唤醒、从“葛优躺”中拉起来。
“桥”的这边,是社区治理对人力资源的热切期盼。“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治理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一根针”既形容其事权之重,也昭示其人手之缺。尤其像发生疫情这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社区人手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国大学生有多少?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数千万年轻人的力量,澎湃如钱塘之潮,引流入基层,必将为社区治理带来丰沛的“源头活水”。
修“桥”是一种技术活,需要各方同向同行、各尽其力。社区围绕基层治理所需,精心准备活动项目,向共建高校发出“订单”;高校按照社区“点单”进行“派单”、院系“接单”,认真组织大学生参与实践计划;计划实施者当好“红娘”,在社区、高校、学生之间“撮合”,确保社区“订单”按时按质变成“出货单”。
社区事,是家事,也是国事。让大学生进入基层社区历练,亲耳聆听人民心声、亲身感受时代脉搏、亲力担当青年责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我们乐见并当力促大事办好、好事办实。 (连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