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应当避免人事档案随身带

  近日,一则“妈妈私拆档案袋,女儿被气哭”的视频上了热搜,关于档案如何处置、保管等问题,引发热议。(6月29日中国新闻网)

  人事档案不能想拆就拆。所谓档案,在校时是学籍档案,毕业后统称为人事档案。在毕业前,档案是学生个人身份、家庭情况、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文字记载材料。毕业后,档案则与个人工作经历、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紧密挂钩。可以说,档案既是个人信息的储存库,也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根据规定,人事档案属于机密文件,一旦被私拆或误拆,即便只是浏览无更改,档案也会因无法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沦为“死”档或“废”档,失去法律效用,个人日后的工作、考研、考公等均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档案,个人最好是“非必要不接手”,接手后也不要拆,应尽快将人事档案存放至户籍地或现工作所在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

  就事论事,虽然这次档案误拆是个人责任为主,但档案为何会流转到学生手中,也是同样值得深究。一般来说,个人档案是不会经过学生之手,通常存放在学校、人才市场或工作单位。然而,在现实中,也可能会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学校对档案的管理不规范不严谨,在学生办理毕业手续时,就将档案直接归还本人,由本人处理。另一种则是学生毕业后,若未继续升学或就业、或在没有人事档案的管理权限的单位就业,此时又未填写户籍地所在的人才市场,也可能会出现学校将学生个人档案寄回的情况。但无论何种情况,将档案直接还给个人,本身就是不规范的处理方式,即使有不得已之处,都应尽量避免出现直接寄回,减少风险。尤其报到证现已取消,与个人档案相关的转递、存放及合并等工作也将迎来新变化新情况,学校及有关部门更需要抓好落实细节,提前备全方案,尽量减少档案流转到个人手中的情况。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也应提高相关的认识,这次误拆档案就是一次颇有现实意义的教训,不妨引以为鉴。若不慎被他人误拆,也要通过正规途径去重新审核封印,切莫以为重新封装就可当无事发生,反而误了正事。            (陈文杰)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国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化·体育
   第A15版:健康周刊
   第A16版:教育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讲好鼓岭故事 传承友谊薪火
付费选座,算盘别打得太响
应当避免人事档案随身带
公立医院提质 健康广州提速
“暑假焦虑”莫成生意
少点套路,景区才有出路
发展长护险需制度牵引
泳池救生员不可成摆设
“上门经济”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