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理论特质

  来稿选登

  刘文艺 林慧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彰显了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的理论自信。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论自信,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是科学的理论、人民至上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诸如“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早已存在。他们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有效途径,因而无一例外地陷入空想的境地。与之不同,马克思天才般地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出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现实路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康庄大道。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至上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在学院时期,马克思不仅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还把自己的博士论文打造成了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宣言书。走向社会后,马克思毫不犹豫地公开为贫苦大众的权利辩护,提出人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的理论。在思想的转折点上,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现实的人的解放与“新世界观”的关系,继而立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指出实现广大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路径。在思想的成熟和完善期,马克思鲜明地表达了人的解放的目标,即每一个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总之,寻求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线和根本旨归,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概念并非马克思首创。从亚里士多德到费尔巴哈,哲学家们对实践的探讨就未中断过。不过,马克思超越先辈之处就在于他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赋予实践以科学的规定。马克思认为实践并非像传统所理解的那样,特指人的道德行为、理念活动或生物性活动,而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并且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是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科学实践观及其基础地位的确立,不仅促进了实践与无产阶级的结合,还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奠定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足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所在。谈起自己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他们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以说明自己的理论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人类知识精华的凝聚。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敏而好学,不仅透彻地研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还广泛地研究了政治史、文化史、自然科学、人类学等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在“辩证否定”中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辩证否定不是简单的、线性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内在规定的“自我否定”,即为“扬弃”。马克思主义始终以辩证否定观为内在逻辑,勇于自我否定,依此方式实现发展壮大、超越自己。最后,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真理和来自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完善自身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作者刘文艺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林慧宇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编号:19YJC710045)的阶段性成果。】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4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国际
   第A8版:都市新闻
   第A9版:理论周刊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深度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博览周刊·阅读
   第A16版:博览周刊·诗意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
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贡献高校力量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理论特质
创新党员思想教育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