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系列谈
郭兆晖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十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国内外大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党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指导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擘画新蓝图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个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实现“五位一体”协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立法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规划了目标、具体措施及改革方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2017年,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务院行使的一项重要职权。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改革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擘画了生态文明建设新蓝图。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些都完整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党中央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重大成就
第一,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基本成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系统安排。2018年,新修改的宪法序言载入“生态文明”。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自然资源部与生态环境部负责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各项重要制度,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实践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例如,在蓝天保卫战中,到2020年底,全国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累计约9.5亿千瓦,6.2亿吨左右粗钢产能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在碧水保卫战中,2020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相比2015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由9.7%下降到0.6%,降低9.1个百分点。
第三,社会综合效益逐渐显现。全社会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实现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撇弃“唯GDP”论调,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社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深刻挖掘了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第四,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发起了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提升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法,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宝贵经验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对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由原来的征服和改造自然转向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对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丰富内涵,可概括分为十个坚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以兼具实践性、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最关键的成功因素,也是确保美丽中国建设行稳致远的最根本保障。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同样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拥护党在生态文明领域各方面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推进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执政理念、组织机制、规章制度、政策手段的系统性变革。还要加强监督执纪和执法,制定严格标准,拓宽监督领域,强化监督力度。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其关键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坚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协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时,要把经济活动、人类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将生态优势有条件地转化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经济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
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涉及我们最根本的生存发展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公平分配生态环境资源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我国生态环境资源公有的基本属性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公平分配,公平分配生态环境资源有利于更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