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暴涨数倍的酒店费用让不少人望而兴叹。这种情况下,一种“零成本”住宿的旅游形式在网络上悄然传播开来——交换式旅游,即两个陌生人互相前往对方所在城市旅游,免费入住对方家里,省去住宿费用。(5月11日《法治日报》)
“交换旅游房车均可免费使用”“帮忙浇花即可拎包入住”“大学生互换寝室旅行”……五一前夕,打开社交媒体论坛,诸如此类的交换信息并不少见。这些人中,有人是从节约成本出发,想要借此降低住宿成本;有人本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社交心理,想要以此拓宽交友圈;更有个别高校学生,出于对不同校园文化的好奇与向往,私下当起了“交换生”。尽管出发点各不相同,但这种交换体验的方式确实为出行者提供了游玩新思路。
然而,“你住我房,我睡你床”的交换式旅游看似洒脱,其背后存在的风险显然不是一张信任牌就可以化解。近年来频频曝光的线下面基骗局就警示公众要增强对陌生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切勿因轻信他人而引狼入室。毕竟,将陌生人请到家里做客居住,或与陌生人互相交换房子、汽车等私人物品,无论何时都可能会给人身、财产、隐私、数据等安全造成重大隐患。同时,“交换式旅游”的前提是双向奔赴,一旦某一方出现违约或失信,极易给行程带来困扰。若是在交换期间发生意外事故,交换双方权责划分更会成为巨大难题。综合来看,交换式旅游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实惠”。
不过,换个角度看,“交换式旅游”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消费者对旅游行业发展的新诉求。文旅从业者不妨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回应消费者诉求,对行业进行有效监管,并提供相应服务以规避其中风险,既可拓展市场,又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选择,何乐而不为。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