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以下简称“国中调”)发布2018年-2022年中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调查数据显示,中山通过持续推进城乡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就业创业、民生保障、精准扶贫脱贫等民生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近年来,中山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且连续五年保持全省最低。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翔宇 通讯员国中调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城乡融合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近年来,中山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为支点,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高质量建设“商圈”经济,助力人口吸附、产业升级。近五年中山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从2018年的1.51逐渐缩小至2022年的1.43,连续五年保持全省最低。
中山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配套政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持续改善民生,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资源要素平等互换、生产要素充分对接等方面加大力度,城乡融合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2022年中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96元,比2018年增长2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490元,比2018年增长34.8%;从增长趋势看,2018年至2022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8%,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农村居民增收成效显著。除2018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0.2个百分点外,其他年份农村收入增速均高过同期城镇居民。
工资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带动作用明显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逐年缩小。分析认为,中山市工资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带动作用明显。
从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四大类收入相对差距基本呈逐年缩小趋势,转移性收入在四大类收入比中仍然保持最大,但差距缩小趋势最快,2022年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比为1.72,较2018年下降0.17;工资性收入比从2018年的1.49下降至2022年的1.40,相对差距缩小0.09;经营性收入在四大类收入中城乡差距最小,下降趋势稍缓,2022年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比为1.39;财产性收入城乡比略有波动,总体表现较为平稳。
从收入绝对数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主要的因素。四大类收入中,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都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22年,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69.3%。
建议: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效益 多措并举发展乡村产业
对于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国中调的分析报告中也提出了对策建议。国中调认为,首先应深化“工改”破解土地瓶颈,激发集体土地活力。完善产业发展保护区管理机制,坚守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完善提升镇级、村级工业园改造,加大“工改工”项目扶持力度,持续深化细化“工改”政策。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将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混合改造,统一规划、建设、运营,同时加大对“三旧”改造项目的政策和税费支持力度。
同时应积极探索集体资产管理新模式,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效益。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方面,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创新集体土地和物业托管统租服务,提升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运营水平,重点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担保融资功能,促进农村股权资本化。规范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率先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建立集体资产托管统租机制。实施全市农村集体资产分类管理,给予精准扶持和全链条监管。突出国有资产引领带动,市镇联合成立合作公司,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托管统租服务,推动集体土地批量整备,统一招商、统一使用、统一管理,建设高端产业载体。同时也可强化政策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集体资产托管运营,推动农村集体资产不断壮大。实现城市化与乡村振兴一体规划、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形成现代城市与田园乡村各具特色、互相促进的城乡发展格局。
此外,国中调还建议多措并举发展乡村产业,巩固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一是因地因时制宜加强产业发展规划,以避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重复生产建设。二是构建延伸农业特色产业链。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引进培育农业新品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着力构建农业特色产业链,推动建立农民与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合作机制,深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运销体系。三是加强对农民科学生产的引导。进一步建立完善经营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渠道引导农民科学生产,科学投资,减少盲目性;坚持示范推动,以企业、种养大户、示范基地(区)为依托,应用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强对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力度,强化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引导与扶持农村居民创业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