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微评

  “寝室奖助金”,值得鼓励

  近日,浙江大学四名在校生以寝室名义设置助学金,引发网友热议。以寝室命名的奖助学金,在该校教育基金会中,已有数例。(3月26日中国新闻网)

  微评:“寝室奖助金”捐赠的是善意,留下的是传承。在该校,以寝室名义设置奖助学金早有先例。四名在校生从校友前辈们手中接过接力棒,让爱在校园延续。“寝室奖助金”还让我们看到“善小”的光辉和细水长流的力量。来自平凡校友们的爱心捐赠,往往金额不大、持续时间长。但每一份捐赠都承载对母校的热爱和祝福,包含对他人的关切和善意。我们在为大额捐款欢呼叫好的同时,也要为“寝室奖助金”这样的善小之举竖大拇指。积小善为大爱,让爱心捐赠蔚然成风,进而汇八方涓流,襄教育伟业。

  “造黄谣食恶果”,害人伤己

  近日,几起大学生“造黄谣”事件登上热搜榜,引发网民热议。记者梳理发现,编排身边女性朋友的“造黄谣”事件在各地出现。(3月25日《羊城晚报》)

  微评:谣不可造,黄不可涉,“按键伤人”终害己。据报道,造谣大学生已经被开除学籍,实是咎由自取。造黄谣不仅污名化无辜者,给他人身心带来巨大伤害,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污迹。不能因个人私欲而罔顾他人权益,他人隐私更不该成为牟利工具。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终将自食其果。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别以为可以躲在屏幕背后为所欲为,编造谣言终将现出原形、付出代价。

  “打碎杯托被索赔3000元”,咋看

  3月23日,一女子在一咖啡店内不小心打碎一个咖啡杯托,被店家以杯托系奢侈品品牌爱马仕为由索赔3000元。后双方经私下协商,顾客赔偿1500元,店员承担1500元。(3月25日《扬子晚报》)

  微评:损坏物品应赔偿,本是天经地义。但不小心打碎一个咖啡杯托要赔3000元,消费者感觉闹心,不少网友还怀疑其中有猫腻。虽然使用高档餐具是经营自由,但店家应该提前明确告知、提供消费提示。这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店家服务意识的体现。如果消费者事先知道餐具的价值,在使用中也会更加小心。如此,才能防患于未然,而非止损于“亡羊补牢”。

  (张冬梅)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对话广州女企业家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深度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博览周刊·诗意
   第A16版:博览周刊·阅读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深刻领悟何为高质量发展
警惕境外高薪务工陷阱
“摇树”拍照不能道歉了之
光影越百年,记录“最广州”
“特殊感谢信”
揭开隐性腐败“隐身衣”
做好“文学+城市”大文章
互联网广告监管,优无止境
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