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增强表达治愈“文字失语”

@视觉中国 供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语言文字的使用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网络用语勃兴,新异的表达形式层出不穷。然而,“一个人如果很早就沉溺于这样的语言使用方式,可能出现‘文字失语’‘表达失语’的情况。”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现象。(3月4日中国新闻网)

  如今的互联网平台热词、热梗不断。从万物百搭“绝绝子”,到遇事惊呼“神仙打架”,流行用语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梗”文化的热闹更是“添酒回灯重开宴”。“谁都不服就服中国网友”“谁也无法平静地走出评论区”……在互联网络绎不断的喧嚣中,似乎很难将“才思敏捷”的网友与“文字失语”“表达匮乏”的现象相结合。

  然而,代表委员对于“文字失语”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

  如今,表达力匮乏,已经成为一种泛化的互联网现象。互联网用语的频繁使用,已经影响了部分人对于生活的表达。不少网友深感互联网用语的频繁使用,对于生活的表达产生严重影响。无论面对“大漠孤烟直”还是“小桥流水人家”,脑海中只能浮现出一句“yyds”(“永远的神”)。这些长期照搬互联网词汇的背后,是部分青年群体在互联网的开放表达中存在胆怯与疲懒,想要缓解这一现象,还需进一步增强表达意愿。

  面对语言表达匮乏,部分群体通过社群文化交流的形式,来进行“抱团取暖”。例如,豆瓣兴趣小组“文字失语者联盟”目前已有30多万成员。这些成员昵称为“话唠”的网友,通过增强练习、交流等方式,用丰富表达的替代网络流行词语,积极克服“文字失语”。

  除了个人增强表达的主观能动性之外,面对“文字失语症”,社会层面更要对症下药,构建积极的表达生态。这需要多方合力共同促进。譬如,高校进一步完善大学语文课程制度建设,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和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再如,善用互联网社群,通过社交平台兴趣小组、内容分享群组,组织开展主题文化交流活动,带动网友参与讨论、表达见解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更要活用媒体宣传。例如,各地区媒体可适时推出“词汇学习积累”“错别字辨别”等语文常识推送,通过与读者的线上互动,在日积月累中促进文化传播。

  (刘硕)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全国两会·大会堂
   第A3版:全国两会·大会堂
   第A4版:全国两会·学习笔记
   第A5版:全国两会·学习笔记
   第A6版:全国两会·学习笔记
   第A7版:全国两会·学习笔记
   第A8版:全国两会·报告摘要
   第A9版:全国两会·报告摘要
   第A10版:全国两会·大会堂
   第A11版:全国两会·云桌会
   第A12版:全国两会·报告解读
   第A13版:全国两会·在现场
   第A14版:英雄花开英雄城
   第A15版:英雄花开英雄城
   第A16版:评论
   第A17版:对话广州女企业家
   第A18版:经济
   第A19版:广东
   第A20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21版:深度
   第A22版:体育
   第A23版:博览周刊·诗意
   第A24版:博览周刊·阅读
   第DGA21版:东莞新闻
   第FSA21版:佛山新闻
   第SDA21版:顺德金版
高质量发展为何是“首要任务”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以“紧日子”换来“好日子”
以增强表达治愈“文字失语”
莫让“网红儿童”透支童真
“将外语改为选考”,网友怎么看
为培育跨界工匠搭“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