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以“紧日子”换来“好日子”

  据3月5日新华社消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中央部门带头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腾出的资金千方百计惠企裕民,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多年来,我国民生领域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推动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速、民生治理效能不断提升,让民生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不说别的,仅以农村公路为例,权威数字显示,从2011年底的356.4万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446.6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十年净增了90多万公里。十年变化,不仅在数量,更在质量。如今的农村,道路四通八达,基本实现硬底化,而且大部分是水泥路或柏油路,农民出行非常方便,这就是国家财政持续投入的结果。

  必须看到,未来的日子里,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财政支出需求持续增加,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加,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必须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等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因此,必须全力以赴,开源节流、多措并举,保障民生领域财政投入芝麻开花。

  开源靠经济发展,节流靠勤俭节约。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国务院新闻办日前召开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紧日子要怎么过?必须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持续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把节省出来的资金用在基本民生、科技教育、乡村振兴等紧要处。

  除了勤俭节约,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度、保障财政资金的效率亦为节流的题中之义。一是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要聚焦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生态等重点领域。二是让每一分钱都发挥好作用。要兼顾民生保障和稳增长需要,比如缓解低收入群体当前的压力,保障他们的收入和消费,加强对基础教育、文旅、体育、消费等领域的补贴,在保障民生的同时,也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增长。三是让每一分钱花得合规合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民生资金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防止“跑冒滴漏”,确保民生领域资金用得规范、用出实效。

  (练洪洋)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全国两会·大会堂
   第A3版:全国两会·大会堂
   第A4版:全国两会·学习笔记
   第A5版:全国两会·学习笔记
   第A6版:全国两会·学习笔记
   第A7版:全国两会·学习笔记
   第A8版:全国两会·报告摘要
   第A9版:全国两会·报告摘要
   第A10版:全国两会·大会堂
   第A11版:全国两会·云桌会
   第A12版:全国两会·报告解读
   第A13版:全国两会·在现场
   第A14版:英雄花开英雄城
   第A15版:英雄花开英雄城
   第A16版:评论
   第A17版:对话广州女企业家
   第A18版:经济
   第A19版:广东
   第A20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21版:深度
   第A22版:体育
   第A23版:博览周刊·诗意
   第A24版:博览周刊·阅读
   第DGA21版:东莞新闻
   第FSA21版:佛山新闻
   第SDA21版:顺德金版
高质量发展为何是“首要任务”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以“紧日子”换来“好日子”
以增强表达治愈“文字失语”
莫让“网红儿童”透支童真
“将外语改为选考”,网友怎么看
为培育跨界工匠搭“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