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看台
人口问题牵动着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心。2023年全国两会前夕,代表委员已开始纷纷为促进生育建言献策。(综合3月2日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
全国人大代表,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君建议大幅提高二孩三孩家庭的个税扣除比例;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原副主席姚爱兴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完善生育津贴发放政策规定,对生育一孩、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给予一次性生育奖励,并对0-36个月龄的婴幼儿家庭每月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定额的育儿补贴;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建议加强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休息权保护,以解决因超时工作带来的“没时间生娃”“怕失业不敢生娃”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建议,为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发放教育专项补贴、延长男性生育假等建议。
从代表委员的建议中不难看出,着力点是一增一减,增加的是生育津贴,减轻的是育儿成本,这样的思路是通过建立合理的生育成本社会分担机制,来减轻家庭的生育负担,可谓切中肯綮。人口问题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生育不只是家事,也是国事。生育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人们更新生育观念,更需要找准痛点,多方合力解决。
“不想生、不敢生”问题日益显现。究其原因,是养育成本增加、教育焦虑蔓延、就业竞争压力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0后、90后是适龄生育主力军,而这两代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生活压力相对比较大。要增加他们的生育意愿,就要从根本上降低生育成本,减少生活压力,让他们更好享受育儿之乐。
事实上,为了优化和支持生育,自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启动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改工作,各地普遍通过延长产假、明确育儿假、给予经济支持等政策,在生产生活等多方面为生育家庭提供保障和支持。
各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出台对于进一步激发家庭的生育热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要看到,不少地方的支持措施在落地落实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就拿津贴来说,许多地方并未就补贴额度、支付标准、覆盖范围、资金来源等作出具体规定,除了生育政策之外,经济社会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也非常重要。比如,强化多孩家庭的住房保障,打造生育友好型的职场环境,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更加有助于多孩家庭出行,等等。
生育是个体和家庭的选择,政策托底、社会合力,加快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才能为人们提供有意愿生、有能力养的足够底气,为每个家庭撑起屋檐下的一方烟火。
(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