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发布2022年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项目入选名单,317家实体书店获得项目资金扶持。其中,对192家实体书店给予房租补贴,对160家示范书店、9家“进校园、进商场、进园区”书店、17家转型升级书店给予奖励,对192家实体书店举办的1454场阅读文化活动给予奖励。(2月15日人民网)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阅读渐成主流。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纸质书籍发行不景气,连带着实体书店的日子也举步维艰,不少书店消失在了城市的角落。对此,北京、上海等地接连加大扶持力度,为实体书店复苏助力。面对这样一种境况,缘何还要对其屡送政策“春风”?换言之,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实体书店?
单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实体书店本身固然是一个图书销售场所,但其背后意义远不止于此。于个人,实体书店是一个可供咀嚼精神食粮的场所,也是繁盛的城市空间中一处难得的灵魂栖息地;于城市,书店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意义,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和城市的精神文化坐标,涵养着城市的文化品格、托举着城市的文明高度。基于这种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角色,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实体书店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北京拥有实体书店超过2100家,万人拥有书店超过0.94个,“一区一书城”成为各区标配。在政策支持下,部分实体书店走出行业发展寒冬,激发老书店新活力。不过,实体书店要实现可持续、长久性发展,必然不能只靠资金扶持和补贴的单一路径来运转。实体书店低迷不振,原因还是在需求不足。要吸引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买账、重新回归实体书店,还得在经营业态上有所创新。比如,在优质图书内容供给的基础上叠加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探索更多“书店+文创”“书店+展览”等新业态,让实体书店由单一的图书销售模式走向多元复合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文化空间。
守文化之正,创形式之新。扎实铸牢书店的文化之魂,书店方能长青不倒,城市的书香也将氤氲不散。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