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警惕积分抵扣式骗局

张冬梅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的行为。(1月10日《工人日报》)

  “积分抵扣+补差价”就能够低价买名牌商品?这样的“好事”不免令人心动。近日,消费者李女士差点就“入坑”了。据报道,1月2日,李女士收到一条积分即将到期的短信,告诉她需尽快打开链接兑换商品,否则积分就会在1月3日清零。打开链接后,李女士发现里面有多种知名商品,好在选完商品、准备付差价前打了10086进行核实,及时发现该活动并非官方活动,最终躲过了骗局。

  现实中,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但又有多少人跟李女士一样幸运地躲过骗局?这年头,消费积分已经成为商家的常规操作,且多有一定使用条件和时效。正因如此,生活中不少人虽手拿各类积分,但真正派上用场的并不多。积分抵扣式骗局正是瞅准了这一痛点,利用消费者不忍浪费消费积分、期待品牌让利优惠等心理布下消费陷阱。当你以为“馅饼”砸中了你,殊不知你早已掉进他人的陷阱:打着福利优惠的幌子,实际上一些积分兑换商城中的部分商品是假冒产品,还有部分品牌产品属于库存积压多年的产品。而一些消费者没能躲过精心“算计”,最终“失分又蚀财”。

  消费套路花样翻新,积分抵扣式骗局尤需当心。一方面,这种“积分抵扣+补差价”的兑换形式,更容易给人“买到就是赚到”的消费暗示,让人误认为自己是被选中的“幸运儿”。另一方面,因为有积分作为兑换基础,“补差价”的数额往往远低于商品价格,更容易让人在诱惑面前失了警惕。还应看到,积分抵扣式骗局无孔不入,所针对的消费群体庞大,潜在危害不容小觑。

  对此,消费者防骗意识要“在线”,做到多留心、重核实、不贪心。日常生活中,“馅饼”可能是“陷阱”,遇上了心里不妨多打个问号。如李女士一样,对于积分兑换“补差价”这样的福利噱头,只要稍加留心并通过权威部门予以核实,骗局就不难被戳破。更该谨记“不贪心”才是最好的防护罩,有了它的实时保护,任凭骗局如何“变身”,便都如纸老虎般不能伤人。     (张冬梅)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2023广东两会·热话题
   第A4版:2023广东两会·在现场
   第A5版:2023广东两会·特别关注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评论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都市新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体育
   第A16版:文娱·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强链”项目谋篇 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读懂民生实事“新面孔”后的新需求
“只赔运费”,合理否?
“永远吹冲锋号”,振聋发聩!
守护舌尖安全需多元共治
警惕积分抵扣式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