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近期不少高校纷纷发布清理校级科研机构的通知,引发社会关注。(1月3日《光明日报》)
据报道,近期湖北大学发布《关于清理校级文科研究机构工作的通知》,此前华南农业大学也在《关于开展校级科研机构优化调整和申报工作的通知》中表示,对学校“校级非实体科研机构进行整合优化调整和清理(含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作为学科建设、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清理校级科研机构不算什么新鲜事。近年来,在“优胜劣汰”的法则之下,一些高校的科研机构清理工作,不断迈出新步伐。
一直以来,校级科研机构是高校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其积极意义不容否认。它的出现为高校构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及多学科融合发展,对高校提升科研能力、扩大学术影响力、实现协同创新等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一些校级科研机构具有成长性,成为省部级平台、国家级平台的“后备军”。
也要看到,适时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势在必行。一般来说,校级科研机构的成立初衷往往是积极的,但有的却在发展过程中走偏,或是结果不尽如人意,此时就需要及时干预、主动纠偏。比如,有的校级科研机构“有名无实”,实际上是“三无机构”(无经费、无人员、无办公场所),因而运转艰难;有的是名存实亡的“僵尸”机构,处于负责人退休、停运状态;还有一些则因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逐渐被淘汰走向消亡……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虽是生物法则,亦适用于高校科研机构。在动态调整、有进有出的良性互动中,高校科研组织管理得以不断优化,科研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清理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标。对高校而言,科研资源总体有限,优化资源配置至关重要。就如种树,需要修剪枝叶减少养分虚耗,才能集中优势资源育出参天大树。同样,一些高校的校级科研机构动辄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且不说学校管理负担沉重,就算维持机构的基本运转恐怕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科研资源。去除冗余,为校级科研机构“瘦身”,高校科研发展才能“轻装”前行。
望表知里、由表及里,把眼光落在长远发展上。就拿华南农业大学来说,在撤销一批不符合要求的非实体科研机构的同时,该校还明确,要新建一批聚焦前沿科学的非实体科研机构——减量是“表”,发展是“里”。在“淘汰后进”的同时,更要着力提质增效、优化动态管理、用好考评“指挥棒”,发现并扶持有潜力的科研机构,与时俱进培育一批充满活力、具有影响力的校级科研机构。抓住清理之契机,以校级科研机构为纽带,更好带动学校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需求”,既是社会进步之所需所盼,亦是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必然。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