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西塘古镇在跨年夜迎来了数万名汉服爱好者,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着汉服、佩汉饰”的方式告别旧岁迎新年。“小古镇”浓缩“大市场”,已走过十届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艺复兴带动年轻群体汉服消费的重要缩影。(1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前有“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的诗词绝唱,今有“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的汉服宣言,制式、花样、色彩、润饰等极为考究的汉服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意趣,也传达着礼仪之邦的文化意涵。正如《左传》所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与美服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构件。
衣袂翩跹、彩带纷飞,汉服复兴渐成热风。据《2022年中国新汉服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汉服消费者规模在2021年已达到1021万人,同比增长14.4%,市场规模为105亿元。从地域来看,目前我国形成了杭州、成都、广州、山东曹县四大汉服生产基地。汉服产业作为一支消费经济的潜力可见一斑。
汉服蔚然之风不起于微末,而是有其渊薮。一是我国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得汉服文化得以生长。二是汉服爱好者集聚成群、结社打卡,有意无意推动汉服文化向日常生活渗透。比如,汉服爱好者常互称“同袍”,在各大文化节、各大名胜地,与子同裳,与子偕行。三是互联网媒介编织了巨大的传播网,人们关于“霓裳羽衣”的浪漫想象有了物理空间。
热浪之下,难掩问题。例如,去年7月,法国品牌迪奥发布了形似中国马面裙的半身裙,但并未标注创意来源,引爆舆论。又例如,为防止自家产品被山寨,汉服圈自2019年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商标抢注事件。抄袭与山寨、形制之争、产品品控、IP保护、头部品牌溢价……这些问题成为汉服文化破圈和汉服经济蓬勃的现实掣肘。
汉服的复兴有着强大的文化内驱力和历史底蕴,因此汉服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媾通不能脱离历史语境,演化成商业资本逐利的游戏。立足传统,考古复古,挖潜传统元素,并根据现代审美需求融合、转化、改良。其实,由汉服所掀起的“文艺复兴”,正是源于人们对汉服的改良和创新。当汉服有了更日常的使用场所,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才更显当代价值,才有了融入现代、走向世界的契机。 (庹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