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当前,我国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成效如何?还面临哪些问题?下一步怎样综合施策、精准发力?8月3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8月30日新华社)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面临考验。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覆盖方方面面,从养老、健康、精神文化生活到社会参与,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为了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把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起来,把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重心聚焦在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上来。
要做好普惠养老大文章。报告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区域差异大;老年医学人才、护理人员短缺,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老年人生活配套设施总体上仍然不足……为了破解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平衡的问题,需要织牢兜底性养老服务网,不断夯实普惠养老的基础。譬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兜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作用,支持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真正让养老服务就近可及、买得起、买得好、买得安心。
要协同推进健康老龄化。“十四五”时期,我国老年人“长寿不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增龄伴随的认知、运动、感官功能下降以及营养、心理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数量还会持续增加。为了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需要汇聚多元力量、协同发力,为老年人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健康支持。譬如,鼓励康复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纳入医联体网格管理,为老年人提供从防病治病到康复护理的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广泛普及老年健康知识,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守好家庭的“健康第一道关口”。
要充分激发老龄社会活力。老龄社会并不意味着失去活力。人生进入暮年,仍然可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立足我国国情,唯有充分激发老龄社会活力,有效挖掘老龄社会潜能,方能更好化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因此,应当提倡积极老龄观,多措并举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譬如,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推动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困难;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向老年教育倾注优质资源;出台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把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让低龄老年人更好发挥余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积极应对老龄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应当积极行动起来、携手呵护幸福“夕阳红”,把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办到老年人的心坎上,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