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这个非遗暑假班,开了34年

东莞非遗教育从“物”走向“人” 8年受惠学生达85万人次
陈伟明讲解动作要领。
李翠薇指导孩子做嫦娥衣饰。
刘伟团指导“大师姐”刘卓妍舞麒麟。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英君

  麒麟怒目腾跃,少女“驯服”了它;木偶拍手搞怪,全听孩子掌握。东莞的暑假还能这么玩儿——非遗公益课堂,从舞麒麟、耍木偶戏到“捏公仔”,可比“玩手机”有趣多了。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孩子们寓学于乐,师傅们找好苗子。有学生连续学了4年,有老师免费教了34年。好日子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鼓励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教材、非遗传承人上讲台,积极开展非遗教学实践、展示展演和体验活动,推动非遗普及教育。

  木偶戏

  在课堂“启蒙人生”

  《狼和羊》木偶剧排练后,46岁的陈伟明“啪”地一拍额头,对着孩子们摆出一个鬼脸。这是东莞市文化馆大朗分馆的暑期公益培训班之一——木偶戏课堂,由东莞市大朗巷头木偶粤剧团团长陈伟明担任讲师,来学艺的有9个孩子。

  今年4月,大朗巷头社区的杖头木偶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一个暑期班实在不够陈伟明讲透它。所以,他主要讲解“戏剧表演”,辅以一些最基础的掌上操作。

  课间休息,11岁的汤依菲让她的木头小伙伴跟记者“问好”,木偶点点头,眨眨眼,“兴奋地”拍拍手,十足一个顽皮小男孩的派头。“点头”用手腕发力,“眨眼”按腰杆按键,“拍手”则靠两根手指推拉手杆,汤依菲不动声色完成了这一切。

  第二场排练,老狼还是汤依菲。“你教训人,怎么狠一点?”陈伟明轻声提醒。汤依菲会意,用掌心顶住木偶的一根手杆,轻轻晃动起另一根。细微的动作传递到木偶身上,老狼忽然神气活现起来,左手叉腰,右手对着小羊的脑门一通乱戳。小羊立即低头束手——操作它的孩子把腰杆和手杆往下拉——委屈的样子活灵活现。“嗯。”陈伟明乐了。

  课堂总结中,陈伟明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们,我们要尊重舞台,出场了就要站直站好了,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位置,不是每一次演出都有机会重来的。”

  师傅分明是说木偶戏,却又像说人生,孩子们若有所思。

  麒麟舞

  免费开课

  学有所成能进传承谱系

  面对记者的镜头,13岁“大师姐”刘卓妍的一招“开山劈石”仍显生涩。“不要光顾着收掌。”57岁的师傅刘伟团右掌划圆后一记猛力下劈,“这招是要用劈砍化解攻击。”“原来是切西瓜!”小姑娘这句抖机灵话有些不合时宜,刘伟团刚板起脸,忽见小姑娘冷不丁一记“切西瓜”把动作使对了,不由得“嗯”了一声。转过头,他凑近记者耳边:“这孩子有悟性,但不能当面夸她。”

  今年暑假,连她在内,东莞樟木头麒麟武术传习所来了14个孩子,年纪最小的10岁,新加入的有4人。学艺4年的刘卓妍不免被拿来当榜样。

  这里是东莞樟木头镇刘屋村祠堂边的一所老宅,约100平方米的大厅里摆着制作精美的麒麟头、彩旗和锣鼓钹,颇有庄严感,刘伟团的麒麟舞暑期公益课在此开班。

  刘伟团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麒麟舞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樟木头麒麟醒狮协会会长。他12岁学艺,22岁出师,为了传承“火种”,1988年起,23岁的他在刘屋村开设了面向孩童的免费班,寒暑假开课,这一教就是34年。

  没人见过真的麒麟,刘伟团的麒麟舞擅长以低重心姿势模仿猛兽闪转腾挪,配以脆灵灵的动作,展现“神兽”的喜怒、速度与力量。说起容易做来难,刘伟团又把动作要领讲了一遍。

  14名孩子大多是刘屋村本地人,好几人的父辈学过麒麟舞。课间休息时,刘伟团指着墙上的传承谱系——上有包括他在内的当地六代麒麟好手的名字,语气变得深沉:“你们将来要是学有所成,名字也会写在上面。”

  孩子

  孩子们与非遗“零隔阂”

  在非遗暑假班,孩子们展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

  那天,刘泽宏惊喜发现,爷爷和爸爸的名字居然在“荣誉墙”(传承谱系)上,“你爷爷和我同是第四代弟子,你爸爸是第五代,时间过得真快,现在你也来学舞麒麟了。”师傅刘伟团淡淡地笑着说。刘泽宏听罢一抹额角细汗继续训练。“大师姐”刘卓妍拍拍“小师弟”的肩膀,约定将来一起把名字印到“荣誉榜”上。

  而在陈伟明的木偶课堂上,小姑娘们反复排练小马踢飞老狼的一幕,木偶没有血肉之躯,要演出“拳拳到肉”的效果,少不了反复“对戏”。汤依菲记得第一次上课举起3斤重的木偶,不到一分钟手就像“灌了铅”,木偶还得做动作,大拇指和食指反复推拉手杆,没几下手指就发酸了,但她坚持了下来。

  她们是真花了心思。课余时间,汤依菲主动练站姿,黄晓婷则喜欢设计新动作来展现角色的不同情绪。

  师傅

  师傅看好年轻一辈传承衣钵

  孩子们的努力,让师傅们看到了希望。

  刘伟团近年来以东莞“非遗进校园”讲师身份深入各中小学和幼儿园传授麒麟舞,并指导樟木头当地许多学校组建了麒麟队。加上在社区和公益寒暑班,刘伟团至今为近万人次(大多是青少年)讲授过麒麟舞。他把原有的套路作适当改良,缩短表演时间,增加舞步变化,使之更适合孩子们学习。

  刘伟团把新老徒弟们分为“老、中、青”三个阶段进行训练和巩固,兼顾“传帮带”作用。他徒弟之一的刘春华,正在申报东莞市第六批非遗传承人。刘伟团说,等自己哪天舞不动了,就让年轻一辈接过教学的担子,公益班一定会继续办下去。”

  陈伟明则常去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作交流。去年,在他的统筹下,大朗木偶戏传承基地举办了首届木偶戏剧创作大赛。他欣喜地发现,13支参赛队伍的成员都是大学生,剧本题材来自生活时事——战疫、奥运、高考、亲情等,这让他看到了木偶戏的“进化方向”。

  专家

  非遗与现代元素结合更吸引年轻人

  非遗传承如何吸引年轻人?对此,广东省知名民俗研究者、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李翠薇表示,自媒体时代可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激发年轻人对非遗技艺挖掘、传承与推广的热情。还可将非遗与动漫、非遗与绘本故事、非遗与现代科技结合,使之吸引更多年轻人。

  李翠薇还有个特别身份——广东省非遗项目“茶山绸衣灯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近日,她在茶山镇寒溪水村举办了一场茶山绸衣灯公非遗传承课,就使用了“彩绘+手工+民俗讲解”的创新形式。课堂上,孩子们亲手为霓裳羽衣上色和装饰,并学习了云肩、蔽膝等古代衣饰知识,玩得尽兴。

  为向年轻一辈推广传承,李翠薇拓展了茶山绸衣灯公题材,研发了茶山绸衣灯公将军脸谱、小矮人、白雪公主、福旺鼠等10余款文创产品,在保持传统技法的同时,尝试加入一些现代时尚元素的配饰,使茶山绸衣灯公更具吸引力。

  数说

  近年来,东莞实现了非遗教育从“物”走向“人”。东莞从2014年起推出“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品牌活动。8年来,已有20多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累计开展普及性公益场次近300场,受惠学生达85万人次。同时,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动开发非遗创新课程,带动一批学校常态化开设非遗课程,培育两批共24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

 
     标题导航
~~~东莞非遗教育从“物”走向“人” 8年受惠学生达85万人次
珠海高新区推6000公办学位~~~
~~~
广东医附院实现特殊门诊医保自助结算~~~
~~~潮州湘桥凤鸣足球队挺进全国总决赛
~~~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都市新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视觉
   第A16版:文化·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这个非遗暑假班,开了34年
助力产业工人子女“上好学”
惠州完成首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司法确认
患者可自助完成医保统筹报销
潮州足球小将争当世界杯小旗手
评估报告送达公告
关于荔湾区东漖村改造地块项目亲仁坊24号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产权调换房源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