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五分之四……近日,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聚焦青年科研人员关切,推出一系列硬招、实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基石,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突显,更需要关爱科技人才,激励科技创新。青年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中国科协创新院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39岁以下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比达到了78.39%。青年科研人员也是最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群体。研究表明,科学家在25~45岁时最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根据对435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公开数据的统计,超八成获奖成果产生时获奖人年龄在45岁以下。我国不少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着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
人才辈出方能事业兴旺,这样的现状不仅不利于青年科研人才的健康成长,也会成为创新发展的阻碍。反之,只有让青年科研人员轻装前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潜心科研,才能让创新活力持续涌流。
针对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做“减法”,为科研人员松绑解忧。此次五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被称为“减负行动3.0”,推出包括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五大方面近20条举措,意在解决青年科研人员的压力“痛点”和“难点”。此前,“减负行动1.0”直指“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突出症结;“减负行动2.0”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保障激励等方面暴露出的一些阻碍改革落地的桎梏发力。稳步推进的专项行动,行之有效的实招硬招,不断提升科研工作环境,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也给青年科研人员吃下了“定心丸”。
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科研生态大环境。谈及当前我国青年科研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曾用“喜中有忧”来概括,喜的是国家对青年人才非常重视,一大批优秀青年科研人才涌现;忧的是,科研生态大环境还不够理想,还不能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才成长。事实上,减负行动就是在不断优化科研生态环境,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只有让更多青年科研人才能够心无旁骛潜心科研,努力攻关,取得更多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才能推动我国在各关键科技领域更快实现突破。只有每个科研单位都既重视人才引进、更关注人才培养,真心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保障和支持,方能激发“长江后浪推千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创新活力。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厚植科技创新沃土,为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和舞台,必将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助力早日建成科技强国。
(广州日报评论员 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