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让地铁站名承载地道文化记忆

  上月,市民政局在官网公布了《广州市地铁车站命名规则(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征求意见稿》)。记者昨天获悉,《征求意见稿》民意征集情况已公布。市民提出,珠三角传统地名会使用未被《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的汉字,若排除“原汁原味”的地名,不利于保护历史文化。市民政局表示采纳市民意见,将研究并完善规则。(7月12日《广州日报》)

  地铁站名,一座城市的特殊符号。它不仅沉淀着城市的记忆,而且塑造着城市的人文精神。正因为如此,为地铁车站命名,向来是城市里的热点话题。有热心市民为留住城市记忆鼓与呼,有沿线单位为扩大知名度据理力争……各种声音,各种诉求,往往一时热闹。通过调整和完善命名规则,适应城市地铁发展的需要,平衡考量各种诉求,便利市民交通出行,尤为必要。

  地铁站名包含着“静”与“动”两种要素。静态的要素,来自城市记忆的深处,侧重稳定和持久。动态的要素来自变迁的城市生活,侧重变动不居、除旧布新。此次修订地铁车站命名规则便是对“静”与“动”两种要素的综合平衡。一方面,《征求意见稿》强调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命名应以“名地相符、指示清晰、用字规范、语言简洁”为原则,“优先使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地名”;更名则要把“有利于保护传承地名文化”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征求意见稿》强调务实为民、适度变通——确有更名必要的,须在保护传承地名文化、确保交通安全、便民利民和厉行节约之间找到平衡点。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为地铁站命名更新规则,需要尊重民意、用好民智。去年,广州地铁22号线上一车站拟命名为“番福”,引起了围观。本报刊发评论《完善地铁站命名规则更重要》,提出启动站名修正工作也会为处置同类争议创造经验,并建议吸纳其中一些做法和经验来完善地铁站命名规则。如今,借助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命名规则修订工作更加体现包容、创新的精神。譬如,采纳市民苏某的意见,针对“使用多级地名重叠命名”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完善命名规则;部分采纳市民李某的建议,在更名过程中广泛征求公众和各方面意见……相信通过各方共同参与,广州的地铁站名将更好地承载起原汁原味的文化记忆。

  (杨博)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担起广州责任 展现广州作为
   第A8版:粤韵周刊
   第A10版:要闻·国际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要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美术
   第A16版:视觉
   第A17版:体育
   第A18版:文化·闲情
   第A19版:教育周刊·校园
   第A20版:教育周刊
   第DGA17版:东莞新闻
   第FSA17版:佛山新闻
   第SZA17版:深圳新闻
户籍改革激荡“流动中国”发展活力
让地铁站名承载地道文化记忆
传统大卖场何处突围?
微评
谁来测评“测评”
告别“跑马圈地”,信用卡何以挖潜
对“傍名校”不应止于撇清关系
别把门票经济等同旅游经济
“无陪护”病房试点值得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