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
广州地区党校系统教学科研成果巡礼
编者按: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正值总书记视察广州三周年之际,本版特刊发“建党百年·广州地区党校系统教学科研成果巡礼”活动部分相关研究成果,以期起到启发、交流之效。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市更新工作服务广州高质量发展
黄丽华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近年来,广州致力于将城市更新作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推动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取得成效。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广州城市更新工作需要更加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的重要指示,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功能,充分发挥城市更新作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助力。
全面统筹城市更新的多元目标
城市更新是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回应城市的物质性老化问题,让城市从衰退走向再成长。城市的物质条件通常会经历“成长-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随着城市物质条件逐渐老化,城市运行的风险也会不断累积,对城市中逐渐丧失活力和生命力的旧建筑、旧设施、旧空间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活力,是避免城市走向衰败的重要举措。
二是回应城市的功能性缺失问题,让城市为人民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环境。城市作为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体,城市具有的综合功能既是城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也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需要针对城市的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地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三是回应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让城市留得下文脉、记得住乡愁。城市化的发展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时,以往城市在规划建设方面的不足,也加剧了城市化过程对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破坏,需要通过城市更新对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性保护和修复。
四是回应城市土地资源瓶颈问题,让城市的发展更可持续。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城市从增量发展逐步向存量优化转变,传统的外延式扩张模式难以为继,通过城市更新的内涵式挖潜,可以充分挖掘存量空间的价值,扩大城市土地的有效供给,实现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科学规划城市更新的现实路径
广州已进入城市化中后期阶段,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向存量优化为主转变,必须走出一条与超大城市规律与特点相符合的城市更新路径。
首先,城市更新要更加注重城市的内涵式发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避免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带来的短期效益和经济利益,充分利用存量资源,鼓励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和微改造,突出城市空间内在的产业更新、环境修复与品质改善,严格控制拆除和建设的总量。要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保持城市的文化遗产、传统格局、特色风貌,以及社区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结构,避免割断人、地和文化的关系。
其次,城市更新要更加注重城市的集约型发展。土地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城市更新走集约型发展道路既是现实环境的需要,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城市更新中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人口聚集、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素,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实现城市的集约发展,深挖城市用地潜力,实现低效土地高效配置、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再次,城市更新要更加注重城市的绿色化发展。针对城市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城市更新要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自然生态要素的综合性,鼓励近自然、本地化、易维护、可持续的生态建设方式,不挖山填湖,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修复。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延续城市文脉等方式,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城市更新的意义所在。广州城市更新的探索刚刚起步,未来要在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更加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进一步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广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治城、治产、治水相融合 推动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冯 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广州市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围绕省委“1+1+9”工作部署和优化实施市委“1+1+4”工作举措,着力加强水环境治理,极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下一步,广州要更加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大力促进治城、治产、治水相融合,促进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保育修复滨江生态
遵循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自然规律,形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建设以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为主体、水系与廊道为纽带、重点生态公园为节点、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推进湿地品质提升,严控河道蓝线,提高生态岸线比例,增加滨水生态空间规模。提升滨水绿色空间品质,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均衡、连续贯通的滨江绿色生态网络。提升前航道建成区公园绿地品质,增加后航道、西航道沿岸地区绿色生态规模,以历史建筑、堤岸、桥梁为重点,打造特色立体绿化景观。高标准巩固生态堤岸,发挥绿地、水系等“海绵体”的吸纳蓄渗、净化缓释作用,建设高密度海绵城市。
打赢“碧水”保卫战
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安全、生态、智慧”作为可持续治水主旋律,争取在全国率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水务监管体系,治水软实力显著增强,防范、应对、化解水安全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节水标准定额体系与节水评价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进一步摸清污染源底数,加强污涝同治,全面攻坚“排水单元达标”,继续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及提质增效,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和防洪(潮)能力。完善和推进“一河一策”,实现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标志性改善,绿色生态水网、平安生态水系基本建成,农村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营造和谐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提升沿岸公共空间、交通网络、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创造多元包容、和谐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碧道”,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岭南水乡风貌。依托广州“山、水、林、田、湖、海”自然禀赋,彰显沿江、滨海特色风貌,在珠江沿线公共开敞空间、广州塔、白云山顶等设置城市眺望点、城市阳台,与重要的地标之间建立景观视廊,营造起伏有序的珠江景观带天际线。充分利用珠江景观资源,继续重点打造精品珠江“三个十公里”,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
打造国际一流沿江经济带
高标准提升国际航运枢纽能级,优化港区功能布局,推进内河港区和黄埔港区转型升级,加快重大港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集聚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稳步发展港口休闲产业,促进港城协调发展,把广州港建成世界一流强港。高水平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整合广州珠江东段黄金岸线两侧的核心地段,推动琶洲、大学城、金融城和鱼珠“合体”构成“一江两岸三片区”的空间格局,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凸显珠江文化独特魅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珠江历史文化遗产。着眼打造世界级滨江文化景观带,全面梳理沿岸历史文化遗存,突出加强沙面历史文化街区、长堤大马路骑楼界面、芳村和后航道两岸工业遗产集中区等传统风貌保护。加强滨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发掘十三行、南海神庙、黄埔古港等海丝文化遗存当代价值,展现千年商都时代魅力。创新活化利用滨江历史遗存综合价值,推广永庆坊改造经验,推进海珠南-长堤、高第街、沙湾古镇、黄埔古村古港、长洲岛等历史文化片区品质提升。做强“国际龙舟邀请赛”“广府庙会”“波罗诞千年庙会”等特色文化节庆品牌,提升珠江形象品牌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系市委党校第102期处级领导干部进修一班学员)
加强低端物流园区整治 实现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
李 强
科学规划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低端物流园区,是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强超大城市风险防控的现实要求,对于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低端物流园区整治提升的工作成效
一是解决物流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同步推进中心城区低端物流园区整治和外围城区大型现代物流枢纽功能优化,以大型物流枢纽建设和优化为牵引推动高水平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完成整治提升的物流园超过80个,释放的存量土地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推进了南沙港物流枢纽、空港物流枢纽、铁路物流园区、公铁联运枢纽等项目建设。
二是因地制宜推动物流园区精细化治理。对于分布在中心城区的低端物流园区,采取清理疏解为主、转型升级为辅的工作策略,落实了“一园一策”的工作方法。针对转型发展空间较大、改造基础良好的物流园区,推进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从传统物流转型为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或通过建设和出租物业进入商业领域。
三是强化城市基础功能服务群众的根本目标。通过清理疏解中心城区低端物流园,腾出土地资源用于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升群众获得感;减少了进入中心城区的大型货车的数量,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的压力;扩展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延,优化了城市生态环境。
深化物流园区整治提升面临的挑战
一是物流园区清理疏解后的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一些低端物流园区腾出的土地未能与合适的产业有效衔接,有些已腾退的土地仅用做临时停车场,甚至处于闲置状态,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二是物流园区整体搬离后的原有功能承接相对滞后。部分低端物流园区清理疏解之后短期内出现功能的“真空”状态,不仅导致园区原有各类市场主体利益受损,甚至衍生出连带性的社会风险。一些新建物流园区因建设进度慢无法完全适应清理疏解工作的进度。
三是物流园区转型升级后的跟踪支持服务有待加强。一些脱离物流行业、转向物业出租的园区,在未来经营效益上仍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地方政府密切关注。
强化广州物流园区整治提升效能的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腾退土地的利用效率。针对清理疏解之后尚未进入开发使用周期的土地,要进行分类研究、妥善推进。对于没有提前明确未来用途的土地,需要尽快确定使用方向,对接相关产业及相应的市场主体,避免清理疏解之后的土地资源浪费。特别是涉及农村集体的土地利用更要加快进度,以免因集体收益受损而影响更多物流园区的后续整治提升工作;已经确定用途和改造方向的腾退土地,需要设置工作专班开展实地调研,梳理出土地利用滞后的原因,制定工作推进的进度表和路线图,加快推进适用项目落地。
二是拓展物流中转的新兴载体。在承接公路货运功能的重点区域,加快推进已投入建设的现代物流园区施工进度,吸纳被疏解物流园区的各类市场主体分批进驻;引导条件适合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向已经存在并列入长远发展规划的成熟现代物流园区转移;灵活利用已有基础设施承接物流园区的既有功能,如积极探索以高速公路服务区为基础拓展建立物流园,减少大型货车进入中心城区的数量,缓解货运对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进一步提高货运效率。
三是保障市场主体的基本利益。充分考虑物流经营企业和园区进驻商户的实际情况,租赁合同未到期的要协调园区经营方予以适当补偿,对于仍有继续从事物流行业意愿的,引导其进入符合规划要求的现代物流园区,对于转型至其他不同行业的,应密切跟踪转型企业的经营过程、安全生产、实际困难等,探索在税收减免、政策补助等方面给予支持,尽可能保证经济社会活动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四是关注城区物流运输的终端。中心城区大量零散的、小型的物流运输节点和物流配送终端,是物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与市民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要根据实际需要优化物流运输节点和配送终端的形式和布局,同时与电动自行车治理、老旧社区微改造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治理合力。
(作者系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推进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
李 聪
通过城市更新推动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以完善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是广州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广州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的经验成效
近年来,广州大力推动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升级,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298家实现转型疏解,为优化综合城市功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经验成效有:
一是注重功能重塑。坚持“一场一策”支持专业批发市场服务功能更新迭代,推动专业批发市场从商品流通中心向产业服务中心转型。二是注重数字赋能。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组建“专业市场行业数字化创新联盟”,大力推动专业批发市场触电触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涌现了一批服务专业批发市场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三是注重品牌孵化。强化“广州设计”的影响力,建设集品牌商品展示交易、品牌聚集、品牌培育、品牌交流、品牌认证管理、品牌推广、电商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品牌孵化集聚平台,致力打造一批“广货”新品牌。四是注重商脉延续。不搞一刀切的关停、拆迁和改建,而是建立“政府+商会+属地区+企业”推进机制,通过搭建平台、打造标杆、龙头带动等方式有序推动市场转型,力求实现城市更新与商脉延续的有机统一。
广州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传统专业批发市场发展模式优势不复存在。传统专业批发市场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消防隐患等问题凸显,与现代化城市治理之间的矛盾突出;现代物流体系、数字技术使商品流通更加便利,地理区位不再是市场发展首选,批发市场发展格局正发生深刻调整;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的普及,使市场交易的中间环节缩减,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低成本商品交易成为可能。
二是传统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内在动力不足。市场主体对传统模式存在依赖,一批低层次专业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难以推动;商户对市场转型疏解可能带来的客户流失、渠道减少、商圈失散等心存忧虑;市场内部权属关系复杂,大部分中小型专业批发市场与村级工业园相配套,村、社、企业、市场以及商户只要一方利益受到影响,就会导致改造阻力。
三是传统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专业批发市场展贸活动大大减少;数字化转型空间受电商巨头挤压,数字化转型所产生的高额费用令商户却步;标准化平台改造受投资成本限制,商户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的基础比较薄弱。
持续推进广州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的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着眼实现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广泛采用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全面提高购销渠道的整合能力和控制能力,强化专业批发市场的资源要素配置功能;着眼加强枢纽型的节点建设,运用现代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强化专业批发市场的流通体系支撑功能;着眼构建全球化的标准模式,主动对接国际市场规则、质量标准、交易渠道,强化专业批发市场的消费市场导向功能。
二是强化政府引导。把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嵌入城市总体规划,多采用“绣花功夫”优化物理空间,提升市场品质,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把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嵌入区域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分割,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统一高效市场体系的形成;把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纳入暖企惠企措施,对已转型成功的市场,着力实现从纾困向赋能转变,对亟待转型的市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探索解决中小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市场商户融资难的新路径,激发其转型动力;把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嵌入营商环境优化中,着力把专业批发市场打造成全市营商环境改革的试验田。
三是强化市场引流。引领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专业批发市场联盟,走集群发展之路;鼓励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批发市场,走错位发展之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专业批发市场再造,走智慧发展之路。
四是强化平台引路。建立行业性定价平台,制定全品类商品价格指数,形成科学规范、有影响力的“广州价格”;建立国际性设计平台,通过广告投放、召开推介会、树立设计品牌、引导潮流时尚等方式,提升专业批发市场的美誉度;建立服务性数据平台,推动全品类商品信息互联,为专业批发市场及其商家精准营销和服务产业提供信息支撑;建立综合性展贸平台,建设全品类商品发布中心,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扩大“广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系市委党校第102期处级领导干部进修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