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李巧、谢祚焕、林桥平摄影报道)南岭山下、机场周围、古道边上、南水湖旁、深山瑶寨到处都是满目金黄、稻浪滚滚。记者昨天走进广东重要的“米袋子”基地韶关,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桂头镇、东坪镇、必背镇的田间地头,只见到处都有农民忙着收割稻谷,又一个丰收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该县大桥镇中冲村村民朱饼子站在田头乐呵呵地说:“我用‘铁牛’收割稻谷,一天能割8亩稻田,种植的6亩稻,一天就能收割完,相比用手割稻谷,效率提高了20倍。割完的稻谷放在定点位置,当天就有企业上门收,一点也不慌。割完后的秸秆留在原地增加土壤肥力,一个月后又可以种油菜。”
“乳源山好、水好,这也是我留在这里发展农业的缘故。”在北京生活了22年的林秋红,自2020年9月返回乳源以来,创办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上门预约+定点收购+科学运营”的方式向农户收购“湿”的稻谷,既节省了农民“晒谷”的时间,也保障了稻谷的品质。创办企业1年以来,帮助农民销售了5万公斤稻谷,农民增收,企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该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志龙介绍,乳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的大米品质高、口感好、香气足。部分“高端”大米每公斤价格可达30元以上。尝到甜头的农民也不再去打“价格战”,而是更加专注种好田里的稻谷。
据了解,水稻是该县的“十大产业”之一,稻谷产量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今年种植面积21万亩,产值可达3亿元。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种植稻谷“由冷转热”,逐渐成为农民手中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