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机制,确保第一时间管控到位

  当前,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国内疫情多点暴发,防疫形势严峻复杂。全市上下务必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本轮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和创新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水平,坚决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铜墙铁壁。

  一年多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通过不断创新,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是我们重要的制胜法宝之一。上下协同、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三人小组”运行机制,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在广州的抗疫战场上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眼下,国内多个城市新发疫情,德尔塔变异株传播速度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疫情防控绝不容半分松懈。否则,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针尖大的窟窿”,就可能“漏过斗大的风”。此前我们与新冠病毒多次交手的实践证明,只要能快速反应、科学指挥,第一时间发现病源、有效管控,就能有效隔断病毒,争取工作主动。快速反应的能力,取决于我们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是否完善,工作体系运行是否顺畅。当下,我们尤需创新机制,加快完善分工明确、精准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和工作体系,确保第一时间管控到位,最大限度化解疫情传播风险。

  不断创新机制,才能保证常态化防控体系更严更细。对于传染性极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当前所有的疫情防控措施都突出一个“快”字。科学分区决策要快,基层预警反馈要快,密接等高风险人群集中隔离要快,核酸检测结果等信息传递要快。“快”无疑对于常态化防控体系的要求更高,反应要更快,措施要更精准,防控更严格。这些都有赖于防疫机制的不断创新。去年广州在全国首创了由社区工作者、医务人员和基层民警组成的“三人小组”社区疫情防控模式,成效显著;今年“三人小组”又推出了2.0升级版——“3+N”工作机制,不仅守住社区防线,更构建了封闭封控区域民生服务的网络。正是这样一项项的创新,让疫情防控的大网越织越细密。

  不断创新机制,才能保证动态化应对举措又快又准。当前国际国内疫情复杂多变,加上暑期人员外出流动多,机场、港口、码头等主要出行、中转场所人员大量聚集,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增大。同时,受长期持续的疫情影响,一些居民和相关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有所减退。疫情变数更大了风险更高了,也要求我们的防疫举措能够动态调整,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在本轮疫情中,广东首次在全国建立了“黄码”制度。钟南山院士表示,这是很重要的创新,助力广州快速控制住了疫情。“黄码”人员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结合“三天两检”“七天三检”等措施,一定意义上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防控。日前,天河区出现1例入境人员解除集中隔离后,居家健康监测第4天核酸检测初筛阳性的病例后,广州及时将入境返穗健康管理集中隔离期满后的7天由“居家监测”改为“居家隔离”,也是应时而变的创新之举。动态调整精细有效,方能随时查漏补缺、筑牢防线。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我们只有持续完善和创新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方能织密疫情防控网,把好每一道关口,筑牢每一条防线,为城市发展拧紧“安全阀”。

  (广言)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国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体育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旅游
   第A15版:旅游·揾食
   第A16版:文创·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创新机制,确保第一时间管控到位
“人行二桥”为珠江神韵再添工笔
分解住院,消解患者权益
为自动驾驶加上“生命安全锁”
短视频平台为奥运精神“圈粉”
保护职场女性,不能光靠热搜
人们为何不原谅张哲瀚“无知”
向奥运健儿学科学防疫
美丽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