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让科研经费更好地为创新服务

  7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

  科研经费,兹事体大。纵观人类科学事业,经费支持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科研大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连年快速增长,早已达到每年2万亿元之巨。当然,保障足更要用得好。一直以来,科研经费管理僵化、经费下发滞后、报销繁琐、“过细过死”“重物轻人”等“痛点”,让一些科研人员不胜其扰。正因此,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中一大抓手,就是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

  今时今日,创新的重要性再度“跃升”。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无不对科研人才、对解放科研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与“势”变了,进一步向科研经费管理要效率、挖潜力,势在必行,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如何要效率、挖潜力?早在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此番部署,是在过往基础上再聚焦、再加码,突出表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切实遵循规律。众所周知,科研活动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经费支持如何与科研规律相适应?这无疑是经费管理的核心问题。观察此次部署的六条措施,“精简”“简化”“下放”等词汇频频出现。减什么?减繁文缛节,减条条框框。比如将预算科目从9个以上精简为3个,设备费等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对基础研究类和人才类项目推行经费包干制……科研探索意味着走上一条未知的旅途,其间可能遇到各种变数,调剂权下放、“包干制”(确定经费总额,但无需编制预算明细)就是要增加弹性、灵活性,与科研工作不断调整、探索未知的需求相适应。

  其二,聚焦以人为本。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人是最大的生产力。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应该为人服务、以人为核心,而非让“人围绕着经费转”。会议明确,加大科研人员激励,提高间接费用比例,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尤其科研项目经费用于“人”的费用比例提高至50%甚至60%是一大亮点。此举给科研单位更大的科研经费报销使用自主权,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实际贡献相匹配,有利于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会议明确创新支持方式,由领衔科学家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科研团队和经费使用——从“自上而下”部署课题到自主确定,意味着进一步将科研经费主导权交给科研人员,进一步激发人的“生产力”。

  其三,深化“放管服”。“放管服”意味着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而非一“放”了之。六条措施中,配备科研财务助理,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加快项目经费拨付进度,划定“30日内”的硬杠杠;“精简”“简化”“下放”等,都旨在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与此同时,科研项目周期较长,钻漏洞、挪用侵占等情况偶有发生。正因此,改进科研经费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管”上出新、发力,不可或缺。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将科研工作者从繁琐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解放出来,就是解放了科研生产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期待接下来进一步细化、实化政策规定,狠抓落实,尤其要打通政策执行中的“堵点”,以改革力度、落实功夫让科研经费成为更强力的“助推器”,更好地为创新服务。

  (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8版:要闻
   第A9版:TOKYO 2020
   第A10版:TOKYO 2020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今日人物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湾区
   第A15版:健康有约
   第A16版:收藏·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让科研经费更好地为创新服务
给英文标识纠错,为国际城市加分
美丽广州
“适老化”能否遍地开花?
奥运会也可以很萌
自己选快递公司,难在哪?
生育激励宜多做“加法”
整治有偿补课不能“打地鼠”
低保不分城乡,更好兜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