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如果坠楼男生的心事早有人觉察

  评论员观察

  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已有了完整清晰的调查结果。根据现场勘验等侦查,警方认定小林(化名)系高坠死亡,排除刑事案件。警方在学校的调查中,未发现小林平时在学校内与老师、同学存在矛盾和受到体罚、辱骂、校园欺凌等情况。

  小林是住校生,学习成绩优异。班主任老师说,生活老师没有说过他有异常,同学没有反映过他有什么问题。小林的母亲鲁女士说,孩子成绩不错,性格开朗,平时住校,周末她接回家时一般都是有说有笑的,孩子对学习也很自信,有自己的规划,之前没有发现任何异样。

  然而,小林早在去年6月和好友的QQ聊天中写道“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今年5月,他用QQ号转发给朋友的聊天记录中有自我贬低的言论,表现出自我否定、多虑的情况;在警方发现的一张纸条中,小林写道“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上过天台,割过腕……”综合这些事实,可见正是在师生和家长未察觉的情况下,小林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

  如果小林的心理问题在较早时候被发现,如果熟悉他的人第一时间将其异常表现反映给老师和校方,也许一切都有回旋的余地。然而不幸的是,小林的“身边人”缺乏这种敏感。有人是知情人,但并没有觉察,也缺乏判断,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何至于此?归根结底是因为知识不足、意识不足,最终导致了预判不足、处置不足。

  官方通报中称,成都49中学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那么,究竟薄弱环节在哪呢?这是当下亟需判明的问题。聚焦现实,不但学生,而且老师和家长,都需要有人输送“心理营养”。而这个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就是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只有“心病”学生的“身边人”被带动起来,“家校共育”的机制才会被有效激活。

  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医疗资源依然相对紧缺。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需要有平台资源作支撑。通过平台,需求和服务才能精准对接,体系化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否则,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校-医转介”机制的实效发挥不出来,快速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就难以实现。

  眼下,唯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面对将来,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依然具有警示意义。无论回应公众关切,还是化解学生心理问题,校方和有关部门都要有细节意识和焦点意识。也就是说,要把回应的焦点对准公众的关切期待,要对关键的事实和细节心中有数。只有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才能适时做出精准科学的疏解和引导。只有对关键环节、关键问题有对策、有准备,才能遇事不慌、处事不乱,及早把学生心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杨博)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一桥连城
   第A3版:一“名”惊人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6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区街
   第A14版:今日人物
   第A15版:健康有约
   第A16版:收藏·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多给灵活就业人员加几道“保险”
让来穗人员与城市共成长
美丽广州
如果坠楼男生的心事早有人觉察
别把“薅羊毛”看作不拘小节
对懒政不能止于斥责
车内隐私,岂能“漏”到车外
防电瓶车上楼要疏堵结合
别让“职业碰瓷”钻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