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让城市有更多“悦读”之所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有关阅读的话题分外火热。据报道,北京有高校与城市书屋“牵手”,建立馆校合作机制,打造新型便民文化空间。

  新型便民文化空间,“新”在哪儿呢?总的来看,还是合作模式。城市书屋属于“硬件”,是载体;高校则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可提供“软件”支持。两者合作,可以为阅读空间做加法,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做增量。书法、美术、舞蹈、音乐等课程,将吸引更多读者,提升用户的活跃度,提高书屋的使用率,让更多人受益。

  城市文化空间,多多益善。近年来,各地均以打造书香城市、建设阅读之城为目标,力度大,举措多,卓有成效。比如在广州,社区(村)图书室、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等服务网点越来越多,市民借书、看书愈发方便。在上海,一批电话亭变身为“悦读亭”,其中放置书籍,推介名作,探索图书“漂流”,方寸空间,书香充盈……应该说,推进全民阅读就是一个不断做增量的过程。但增量怎么做,可以继续开动脑筋、多多探索。

  一方面,用好存量。笔者曾在北京一条大街上,看到一座引人注目的古塔。古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则“转型”成一家书店。在这个四合院里,摆着各种老北京的老物件,进屋看看,很多人拿着书或坐或站,痴痴地翻看……这背后是一次文保单位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北京将其打造成公共阅读空间,供第三方无偿使用。城市里寸土寸金,开辟文化空间其实可以更多地挖掘存量资源。多点“跨界”、拼接,城市里的“悦读”之所会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重视“软件”。现如今,阅读的“硬件”多了、好了、升级了,可使用率呢?一座书香之城,不仅要有遍地开花的阅读空间,更要有活跃的读者,否则“硬件”也只是摆设。应该说,“硬件”可以靠钱砸出来,而“软件”则需要更多细功夫、巧心思。比如充分了解需求,探索多方合作,以“硬件”为载体,多开发一些群众需要、喜欢的“产品”。课程也好,活动也罢,人气旺起来,这才是重点,这才能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夏振彬)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国内
   第A10版:湾区
   第A11版:文化·揾食
   第A12版:经济
   第A13版:区街
   第A14版:地产·时尚
   第A15版:上海车展 拥抱变化
   第A16版:上海车展 拥抱变化
   第B15版:惠州专页
   第B16版:惠州专页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第SS1版:时尚荟
   第SS2版:练霓裳
   第SS3版:调色板
   第SS4版:专页
   第SS5版:专页
   第SS6版:御肤术
   第SS7版:时光计
   第SS8版:专页
   第T1版:GDI高职高专排行TOP1000榜(2021)
   第T2版:GDI高职高专排行TOP1000榜(2021)
   第T3版:GDI高职高专排行TOP1000榜(2021)
   第T4版:GDI高职高专排行TOP1000榜(2021)
根治校园欺凌,保护“少年的你”
“自行车友好”让城市更有魅力
美丽广州
别再给“错换人生”悲剧“加戏”了
让城市有更多“悦读”之所
特色小镇,有“特色”才镇得住
该醒醒了,政务“僵尸号”!
谨防“黄牛”搅乱“限高令”
“头条”告“油条”,大炮打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