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陌生人给你打电话,并提到腾讯视频会议、共享屏幕等字眼,你要当心了,这很可能是诈骗。据国家反诈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一旦受害人使用此功能,即使诈骗分子不主动询问,也能看到受害人手机上的所有信息,包括输入密码时跳动的字符、收到的验证码等,从而转走受害人卡内资金。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遏制此类犯罪多发高发态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20年以来,公安部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止付冻结涉案资金2720余亿元,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于被骗,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870余亿元。
透过这一组数字,我们看到了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仅劝阻870万群众免于被骗,就是大功一件,说明预防工作卓有成效。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仍处于多发高发态势,对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以来,全国日均发生2700起电信网络诈骗案,日均损失达1.4亿元。电信网络诈骗多发高发,与诈骗招数层出不穷、形式多样且具有高度迷惑性有关。有媒体梳理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类型,居然有47种之多,令人防不胜防。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严峻形势,必须打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打蛇“打七寸”,反电信网络诈骗要盯紧关键环节。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电信网络诈骗有多少花样,但总有一些关键环节是固定的。正如公安部刑侦局局长刘忠义说:任何一类电信网络诈骗都离不开资金流和通讯流,也就离不开“两卡”。电话卡、银行卡成为骗子离不开的两种工具,从这个关键环节着手解题,方能釜底抽薪。在“两卡”买卖产业链中,有一些关键人物要特别关注,一是“内鬼”,二是“卡农”,三是“掮客”,这些人都是电信网络诈骗的“寄生虫”,是不折不扣的帮凶,必须依法重罚。
耕好“责任田”,反电信网络诈骗要坚持齐抓共管。反电信网络诈骗牵涉众多部门,公安、检察院、法院,银行、电信、互联网,行政部门、行业监管部门等,这些部门都是反电信网络诈骗的“桥头堡”,必须严防死守、寸土不让。公安部门要集中力量抓金主、铲窝点、打平台、断资金,重拳打击犯罪;检察机关要坚持依法从重从快,实现“快侦查、快提捕、快起诉、快审理”;法院要综合运用自由刑、财产性、资格刑等多种手段严惩违法犯罪分子;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监管部门都要耕好自己的“责任田”,不让“稗草”在自己的田里滋生、疯长。同时,相关部门要有一盘棋思想,既分工又合作,从不同角度“包抄”,形成“合围”之势。
重在“治未病”,反电信网络诈骗要关爱目标人群。防患于未然,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反电信网络诈骗也不例外,等到诈骗案发生之后,再去抓人、追赃,成本就太高了。因此,要把治理关口前移,尽量让公众不“掉坑”。从相关统计资料来看,电信网络诈骗最“爱”四种人:大学生、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及农村地区人群。这些人最需要打“疫苗”,内生防电信网络诈骗的“抗体”。广而告之,让公众识破骗局,就是一种无形的“疫苗”。日前,主播薇娅受聘成为“杭州反诈骗宣传大使”,在直播中教大家如何防骗,创新之举值得赞赏。
网安则国安,国安则民安。在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当前发展最快、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各方必须凝心聚力,铁腕整治,才能驱散笼罩在网络上空的雾霾。
(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