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公安部起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代扣分”拟纳入严惩范围,引起广泛关注。
人们常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买卖驾照分数,恶小吗?还真不是。我国对机动车驾驶人实行累积记分制度。在一年中,一旦被扣满12分,驾驶人就必须参加培训,且必须通过驾照考试,才能重新上路。应该说,这一制度设计对于警示、教育驾驶人,对于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代扣分”将其作用消解了,把这一规则玩坏了——花钱就可以免除“麻烦”,有钱就可以任性违规,这势必助长一些司机的侥幸心理,让一些违法驾驶行为躲过约束和矫正,其后果可谓“细思恐极”。
法者,天下之公器。通过完善立法,给不法分子以震慑、以警醒,进而斩断这一利益链条,势在必行。观察修订建议稿,其对“代扣分”的组织者、参与者、请他人代为销分的实际违法者均作出处罚规定,可谓全链条治理;从拘留、罚款到吊销驾驶证,其处罚措施也确属严惩。不过,还有几点值得讨论。
首先,没有牟利的“代扣分”是否要管。修订建议稿将“牟取经济利益”作为认定犯罪的一个基本前提。换言之,只有存在金钱交易才会被惩处。应该说,这是一个可钻的空子。如今转账手段越来越多,“黄牛”手法越发高明,隐藏牟利不难做到。再者说,即便是熟人“互帮互助”,其本质也是弄虚作假,也应在治理之列。
其次,如何解决取证难题。法立,有犯而必施。但不少网友担心,严惩难以落地。确实,“代扣分”之所以出现,就在于监控设备难以识别驾驶人,记分只能“认车不认人”。如何打击“代扣分”?还是要做好专项治理,比如从“小广告”着手,顺藤摸瓜,鼓励投诉举报,把代扣分链条上的蚂蚱好好查一查。
法律不是万能的,严惩也不是目的。讨论驾照“代扣分”,最终要“溯流而上”,聚焦源头治理——对交通违法进行抓拍,继而施以扣分、罚款等处理,旨在教育警示、以罚促教。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才能让更多人自觉远离红线,形成惩治“代扣分”的合力。 (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