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校园贷风险防范工作有关情况。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是杜绝不良校园贷的根本前提,要指导各高校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日常思政教育等工作,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和“财商”教育。
近年来,“校园贷”三个字,隔三岔五见诸报端,每次现身必激起层层涟漪。应该看到,随着各地各部门联合叫停、严厉打击、多措并举,相关整顿取得了明显效果。当然也必须承认,时至今日,不良校园贷这颗毒瘤仍未彻底切除。从培训贷、创业贷到毕业贷、求职贷,其“马甲”不断变换,其业务还在进行,一些不良机构仍在频伸黑手,为祸校园。
何以屡禁不止、屡打不绝?古人言:“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就不良校园贷而言,其受病之处、起弊之原,并不在“贷”,而在“校园”。人们常说,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供给。不把需求满足好、解决好,校园贷的问题就不可能得以根除。今年2月底,银保监会、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同时要求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信贷需求,并将“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力度”作为重要内容。满足需求,加大教育、引导和帮扶,都将着眼点放在了“人”上,放在了需求上,可以说找准了根源,抓住了关键。
大学生身在象牙塔,但其学习、生活也被物质世界所“包裹”。大学生多为成年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他们经济不独立、财务不自由也是客观事实。翻看案例,不良校园贷之所以能屡屡得手,需求可以说是“最初的起点”。对于需求,应该正视、回应,更应该引导。而引导,“财商”教育至关重要。
多年前,一本《富爸爸,穷爸爸》畅销世界,书中所讲的内容就是“财商”。何为“财商”?简单来说,就是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自己囊中羞涩,能不能分期付款买部手机?创业持续“烧钱”,能否贷款孤注一掷?人情消费压力过大,怎么处理?这些问题,都考验“财商”。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思曾提出,青年人应该掌握至少三大财富能力: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极限的能力。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与财富有关的教育十分缺乏。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盲目攀比、崇尚名牌,有人缺乏规划、冲动消费——正确看待金钱、学会理性消费、规避财务风险,已成为大学生亟待补上的一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则“建议对大学生开展金融知识教育”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其实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群体超前消费的担忧一直存在;尽早培养学生的理性消费观念,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担忧多年,呼吁已久,可具体到实操上,还远远不够。既然如此,我们更要强化责任感、紧迫感,更要尽早把这门课补上来。各高校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真正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比如将金融常识教育纳入日常教育内容,持续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学生的金融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关注学生消费心理,及时纠正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健康的消费观。
古人云: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关于如何花钱、能否借贷这条“路”,只有认清了、不迷糊,才能让不良校园贷彻底失去市场,帮助大学生们过好大学时光,甚至终身受益。
(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