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民政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广州市支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十条措施》,在此前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公建配套的基础上,从规划、建设、验收、移交和使用管理等全过程、全链条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再强化。
养老是每个家庭都要面临的问题。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如何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让老人安享晚年?日前,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在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上提出,中国将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能够享有“身边、床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多样化水平。而对老人来说,居家社区养老也是大多数老人更愿意选择的。
社区养老优点很多,老人既可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减轻家庭成员的看护负担,家庭养老床位的平均费用也比机构养老低得多。但是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也有“堵点”和“痛点”,那就是养老服务设施。无论是日托、全托还是上门提供养老服务,都需要有场地和设施。而大城市用地紧张,寸土寸金,要尽快补上养老设施不足的短板,才能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为了满足社区养老的需求,去年,广州已出台政策,明确要求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养老服务设施,旧城区和已建住宅区按照标准逐步补齐养老服务设施。而此次广州印发的“十条措施”,规定更细更具体,贯穿规划、建设、验收、移交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对于怎么建、建多大、应具备什么功能,都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措施。比如,全市每个街道、镇设置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不少于1处,每处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4900平方米,统筹街道(镇)级老年人福利院、老年人服务中心功能,提供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统筹调配资源、康复保健、助餐配餐、人员培训等综合养老服务。每个社区、行政村设置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村居颐康服务站)不少于1处,每处建筑面积400平方米~900平方米,统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功能,提供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助餐配餐等养老服务,有条件的可增加全托、临托(喘息服务)等照护服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老年人口更集中的老城区,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三旧”改造计划中,要求每个旧村全面改造项目应安排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村居颐康服务站)不少于1处;多个更新项目统筹连片改造的,应安排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不少于1处。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的短板,也为社会机构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推进社区养老,需要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也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打通养老服务中的“堵点”和“痛点”,才能让老人安享晚年。
(谭敏)